這將從他出訪歐洲和美國開始。1896年,李鴻章訪問了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李鴻章訪德期間,看到德國先進的兵工廠和訓練有素的軍隊,讓李鴻章失聲嘆息。李鴻章失聲嘆息道。他被德國的強大實力震驚了。李鴻章覺得中國遠遠落後於外國。
在軍備方面,外國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新武器,而中國還在研究生產制造的問題,連基本的數量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推陳出新,提高質量了。
從軍事角度來看,中國也是甘拜下風。德軍戰術動作精準,可禁可守,每個士兵都身強力壯,鬥誌昂揚。雖然李鴻章沒有看到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絕對能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
訪問德國後,李鴻章感觸良多。李鴻章是陸軍總司令,也是江南制造總局的創始人,所以對清政府的綜合實力非常了解。原來李鴻章是樂觀的。他認為雖然中國和外國有差距,但是這些差距是可以用時間來填補的。
然而,經過這次訪問,李鴻章終於意識到,中國遠遠落後於這些發達國家。如果我們想和他們鬥,那無異於向石頭扔雞蛋。
面對這種情況,李鴻章的願望很簡單,就是幫助中國富強起來,即使達不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至少也要和他們站在同壹起跑線上。
李鴻章是實幹家。在他下定決心前進的方向後,他就會大步向目標邁進。因為德國崛起的時間不是很長,他希望向當時的熱血宰相俾斯麥學習。但不出意外,李鴻章碰壁了。要知道,這種事情屬於軍事機密,德國自然不能輕易透露。
而且德國和中國不隸屬於同壹個陣營,德國自然沒有幫忙的義務。?後來俾斯麥看到李鴻章在這件事情上很執著,就指明了壹條路,就是把練兵作為立國之本。
李鴻章不知道這條路是否有意義,但至少不會讓時局變得更糟。於是他回國後,以德國的軍事制度為藍本,命令袁世凱在小站練兵。這壹事件揭開了清軍編制和訓練現代化的內幕,是中國近代軍事制度史上壹個非常重大的轉折點。
這壹轉折的主要功臣自然是李鴻章。?通過以上的敘述,相信大家應該已經發現,李鴻章是壹個愛國的人,他做事的出發點壹直是國家。可悲的是,就是這樣壹個令人欽佩的人,卻在死後背負罵名,因為他簽署了無數羞辱他的權力和國家的條約。
事實上,李鴻章只是清政府的替罪羊。如果李鴻章不在談判桌上對付對手,清政府付出的代價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