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寧都采茶戲藝人

寧都采茶戲藝人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子,1884年生於北平。在上海,他與、趙、並稱為“南方四傑”。抗日戰爭後期,於1943年率班帶家從集安到贛州再到寧都,在此演出七年多。

1950寧都區(此時的寧都縣是壹個特殊的地區)由文聯組織,分為三個部分,六個小組。即京戲部壹個劇團、寧都地方戲劇部壹個劇團、齊戲劇部四個劇團。寧都地方戲部成立於6月27日,1950,165438,由京劇部主任劉玉書先生引進。請到正在寧都休閑的劉老師來授課指導。這是寧都采茶戲史上第壹位名人的愛心援助。

1951元旦以來,寧都地方戲劇系在寧都師範學校禮堂(現寧都中學老禮堂,又名“儒巷”)上演了由地區文聯負責人作詞,劉執導的《花井之仇》、《蘇娘之恨》、《刺殺巴》等劇目。這是寧都采茶戲第壹次出現在雅堂,也曾在州縣儒學最高講堂演出。以其全新的外觀和高水平的性能,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反響。(1906-1995),江西省樂平縣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最早的成員之壹。歷任江西省文聯首任主席、江西省文化局首任局長、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院首任院長(兼)、江西省戲劇家協會首任主席(兼)、江西省文史研究館首任館長。退休後享受副省級待遇。他是中國著名的戲劇家、影評人、詩人和作家。

1954年8月,時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的石淩河親自委派該局美術處的張同誌到寧都地方戲劇處,選擇傳統戲劇《不背錢》和現代戲劇《揚麥》參加同年6月在南昌舉行的江西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10。丁秀英獲得表演獎,張泰興獲得音樂人獎,曾獲得藝術優秀獎。

1955年,石淩河批準省文化局撥款5000元建設寧都采茶劇院。請寧都縣著名畫家曾(壹個叫柴的和尚,美術大師劉海粟的得意門生)在門口寫下“寧都采茶戲”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震動全縣。群眾說藝術家們大翻身發了財,建了新劇院。藝術家們卻歡欣鼓舞,到處傳播,說省文化局石局長關心寧都采茶戲,親自撥款給我們建了壹個劇場。

在此期間,寧都縣采茶戲還得到了遊平、雷振邦、邵世平、李德全、黃鎮等人的大力幫助和支持。我們相信,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各級黨政部門將繼續關心和重視寧都采茶戲,希望更多的文化名人關心和幫助這部戲劇,讓它重現輝煌,續寫名人與寧都采茶戲的新篇章。

  • 上一篇:如何理解中國繪畫的“六法”
  • 下一篇:貧困縣政府委員會的貧困民生分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