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瓷器中,木材壹般用於燒制。由於燒制過程中不斷加入木材,溫度忽高忽低,壺坯表面氣泡大小不壹,有壹定的層次感。然而,在現代技術中,氣泡大小是均勻和密集的。這些特點在明清瓷器中最為明顯。
在古瓷上,由於釉薄,氣泡爆裂,形成無數大小不壹、有壹定層次感的芝麻點。建水紫陶柴火高倍放大下艷麗,大小不壹,骨架明顯。常規紫陶單孔,木燒紫陶雙孔,透氣性和吸附性更好,實用性類似於純紫砂材質。
2.鍋坯表面色差。
紫陶因為含鐵量高,在不同的含氧量下會產生不同的顏色。常規建水紫陶燒制後需要打磨,顏色有紅、黑、青銅、花色等。,壹窯顏色均勻穩定。
紫陶柴窯燒制的陶器,溫度相差很大。柴火在高溫下灰化附著在陶坯上,會形成火痕、落灰、聚釉、紋理、金屬感等各種不可控的色彩紋理變化。在高溫下,陶坯會根據含氧量形成各種顏色,而且每壹種都是獨壹無二的,甚至多種顏色重疊。柴火灰化時,灰化後的釉也會形成不同顏色的流釉。
其色澤溫潤,層次感豐富,質感粗獷有力,不同於普通的艷麗明亮的釉料。有的釉面很美,不會重復也很難預測其窯燒的結果。
3、燒制工藝的差異
常規紫陶在電、氣窯燒制,燒制時間壹般為10-12小時。溫度由電熱板控制,方便快捷,無需人工等待,成品率高。建水紫陶柴火燃燒的穩定性相對較弱,不確定因素較多。紫泥燒成溫度約1160,壹般需4-5天,耗柴約5-6噸(視窯的大小而定)。期間每8小時壹人值班,產量低,步驟復雜,效果未知,穩定性不確定,進壹步考驗陶器。
4.審美差異
建水紫陶和常規紫陶沒有區別,只是看個人審美愛好和需求。常規建水紫陶講究裝飾,字畫協調,名家裝飾;建水紫陶柴火追求古拙,蒼勁自然之美,猶如“火燒之後的鳳凰涅槃”,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