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又稱梅花樁,是中國武術中古老的拳種之壹。據《梅花拳根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第壹代梅花拳為虛像。
第二代江蘇徐州、張三省,神話色彩濃厚,從鄒第三代開始才有詳細記載。鄒,原名鄒壹良,生於直隸順德,小時候住在江蘇銅山北街。
明朝崇禎末年,鄒拜武術大師張三為師,學習武術。鄒歷經數年風霜雨雪,將張三傳授的拳法與家傳武術相結合,將周易八卦融入拳法理論,將陰陽轉化為拳法,精心推敲練習,創出了壹套獨樹壹幟的拳法——梅花拳。
梅花拳分五步,恰似梅花盛開;走法、走法三者,恰似梅花枝頭穿插;相傳起初多在梅花樹下練習,故名“梅花拳”。
此外,梅花拳還在冬春結束前開,寓意深謀遠慮,與先備後用的原則不謀而合,以達到先勝的目的。
梅花拳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強身健體、舒筋活絡、祛病延年的功效。此外,它武德高尚,小敬大愛,謙虛忍讓,歷來深受人民喜愛。真的是中國武術圖書館裏的壹件華麗瑰寶。
梅花拳的基本內容包括文理和武術兩部分。文理結合兩個領域,文理指導武術,武術強身健體,德育滲透,內外結合,形神合壹。
從文理角度看,梅花拳強調“不學藝術,先知先覺”。梅花拳的藝術和科學,吸收了佛、道、儒的思想和理論,結合了八卦、陰陽、周易五行等精華和妙法,強調修身養性,精氣神,身心雙修,文物兼備;
從武術的角度來說,練梅花拳要從基本功開始,主要包括拳、腿、腰、步法。武術訓練的層次和形式分為架、拳、扭拳、器械四個部分。
在文理與武術的關系上,梅花拳強調以文養武,以武養文。指導思想和具體套路都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五行八卦九宮太極無極”的哲學原理,所以梅花拳也被稱為“文化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平鄉縣十分重視梅花拳的發掘、整理、搶救和保護工作。
先後成立了“中國梅花拳研究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鄉縣保護傳承協會”等組織,為挖掘整理梅花拳文化、弘揚中華武術精神做出了突出貢獻。
平鄉縣作為梅花拳之鄉,已經蔚然成風,多達十萬人。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萍鄉梅花拳”脫穎而出,說明了梅花拳在全國的重要地位,也證實了作為梅花拳之鄉的萍鄉縣擁有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萍鄉梅花拳,隨著河北歷史的發展,綿延不斷,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在眾多武館中獨樹壹幟,散發著濃郁的香味和彌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