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大多數人說漢語和壯語,但沒有自己的語言,所以普遍使用漢字。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以多神教為主。
仫佬族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水稻種植和煤礦開采是仫佬族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仫佬族居住相對集中的地區。同姓的人住在同壹個村子裏。同壹個村子裏,同姓但不是祖上的仫佬族壹般都是分開居住的。群居是仫佬族重要的居住特征。
仫佬族民居多為磚屋頂的低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地竈取暖做飯。地竈建在門廳或廚房的大門兩側。先在地上挖壹個坑,在坑裏用磚砌爐子,在爐子旁邊放壹個大的水壇。除了爐門和壇口,其他地方全是泥巴。這樣,地爐壹天到晚不滅,水缸裏壹直有熱水,不僅可以隨時用鍋做飯,還能讓房間看起來舒適溫馨。逢年過節,家人朋友圍著地竈吃“火鍋”,其樂融融。由於古老山鄉無煙煤豐富,使用地爐十分普遍。
仫佬族主食是大米、玉米、土豆,喜歡酸辣、糯米。民族食品有:白饅頭、水餃、粽子、牛舌。紅黃黑糯米飯和鴨蘸醬是節假日必不可少的菜肴。仫佬族不愛吃腐爛的食物,往往是熟到成熟才吃。在農村,人們經常吃營養豐富的豆腐菜肴。
仫佬族崇尚青色,青色服飾也很多。他們的服飾優雅大方,壹般在袖子和褲腿上用小條刺繡裝飾。清代仫佬族婦女普遍穿筒裙,現在穿大排扣的衣服和褲子,男人的衣服都是短袖。仫佬族服飾最有特色的是女性穿的尖頭鞋。鞋面繡有圖案,精工細作,非常漂亮。男青年喜歡戴壹頂形似碗的帽子,當地人稱為“碗帽”。現在仫佬族的服飾和漢族差不多,民族服飾只在特殊場合穿。
仫佬族的節日文化豐富多彩,有三月三日的王婆節(也叫花婆節),四月八日的牛神節,五月五日的端午節,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也叫鄒婆節)。最有特色的是“壹帆節”,三年壹次,壹年壹次。傳說在古代,木老的山村經常被神獅入侵。後來,壹個白馬姑娘為仫佬族射下了神獅,從獅子口中奪回了糧食,還給了仫佬族。她還用芋頭和紅薯為仫佬族制作了耕牛和水牛,讓他們耕種土地,並教他們習武和捕殺動物。從此,古老山鄉風調雨順,豐收在望。為了紀念白馬姑娘的功績,每年閏年的冬天,仫佬族都會以家庭為單位輪流舉辦晚會,彼此習以為常,於是形成了壹帆節。這壹天,仫佬族會在祠堂前設置彩門,擺上供品,表演捧碗、捧香等舞蹈。它表達了仫佬族祈求風調雨順、繁榮昌盛、國家安全的願望。
仫佬族青年男女普遍實行自由戀愛,8月15日的走坡節是他們相識相戀的最佳機會。在坡節上,他們壹起盛裝打扮,在集市上尋找唱歌的夥伴,以歌為媒,問答,然後互贈信物,定下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