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吳用:沈著冷靜,足智多謀,見多識廣,通曉六塔三策,足智多謀,常被比作諸葛亮,道號“賈梁先生”,號稱“智多星”。
3.林沖:妥協,安靜。但上了梁山後,他變得勇敢無畏,率真忠義,智勇雙全,為梁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4.宋武:意誌堅強,勇敢謹慎,忠誠。然而他卻被張都健陷害,險些喪命。
5.燕青:聰明,俠義,精於算計,能打能唱,是梁山不可多得的人才。
6.魯:愛恨分明,勇往直前,扶危濟困,嫉惡如仇。而且粗中有細,大智若愚,眼光看得比誰都遠,他知道拉攏之後不會有好下場,最後在方臘入伍後和杭州六和殿坐了下來。
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壹的《水滸傳》是以北宋末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的逐章小說,在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作者或編者壹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期刊大多有施耐庵和羅貫中壹人或兩人。
書中描寫了梁山好漢反抗壓迫、水泊梁山的成長和向朝廷投降,以及投降朝廷後天狐、王慶、方臘等反對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的鎮壓,最後導致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它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熱情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社會理想,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南宋時,梁山好漢的故事廣為流傳。當時畫家、文學家龔凱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序》說: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已傳遍大街小巷;畫家也為他們寫畫和陰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代的《宣和遺事》,重點描寫了楊誌賣刀、晁蓋結夥搶生辰綱、宋江殺以及林沖、jy、和魯等主要人物。在宋元時期,有許多根據《水滸傳》改編的故事。元雜劇中,梁山好漢從36個發展到108。
施耐庵對《水滸傳》中的故事和人物進行了整理和加工,並在撰寫《水滸傳》的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民眾的觀點,這是《水滸傳》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水滸傳》中拉攏安的描寫,曾經對壹些義軍首領產生過負面影響。比如張在谷城被撫,意思是“獻身皇室,造福宋江水滸傳”(編年史)。但相比較而言,《水滸傳》對農民起義的積極影響還是主要的。
壹批批起義軍把《水滸傳》作為起義的教科書,從中汲取力量,高舉武裝鬥爭的旗幟。根據現有的記載,從萬歷十四年(1586)就可以看出梁山好漢對叛軍的影響。特別是在明末農民起義中,農民軍的旗幟上已經廣泛地寫著水滸英雄的口號,許多義軍首領還抄襲了水滸的名字或綽號,成為中國農民起義史上的壹大奇觀。
後來到了清朝,叛軍打著水滸的旗號也是屢見不鮮。太平天國、天地會、刀會、義和團都受到水滸傳的影響。在中國小說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沒有壹部作品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參考資料:
水滸傳-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