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色石雕欄桿保護著。扶余橋為九孔,人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後,兩個洞被埋在何琳公路上,現在可以看到七個洞。雖然近400年來,地基和橋梁多次遭受洪水襲擊,但仍是中流砥柱。樓前有兩根鐵柱:壹根是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爾泰鎮壓古州(今榕江)苗族,收繳武器,鑄鐵柱炫耀戰功;其次,嘉慶二年(1797),樂寶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繳武器,鑄鐵柱立於樓下。解放初,政府修繕甲秀樓,拆除鐵柱,移至省博物館。十年動亂期間,危樓被毀。1981年按原有風格重建,建築基礎部分采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在重修涵碧閣的過程中,發現閣底樓石墻嵌有詩詞,重修後底樓石墻嵌有八首詩詞。“甲秀樓”壹詞為謝於年間所作。在十年動亂中丟失,後來發現了兩件刻有“修”和“樓”字樣的作品。從以往的照片來看,這個“A”字是按照原來的樣式寫的,掛在大樓頂樓外面。甲秀閣
甲秀樓是壹座三層三檐四角的金字塔形屋頂閣樓,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絕無僅有。我們可以在這個特色上大做文章,提高這個建築的知名度和觀賞性,從而吸引遊客和建築專家前來參觀考察。建築高約20米,飛角,12石柱撐檐,白雕花石欄桿保護,挺立,煙窗水島,如畫中。當妳爬上大樓時,妳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圍的風景。扶余橋,像壹條臥在海浪上的白龍,長90多米,從樓下穿過,連接兩岸。橋上有涵碧閣,橋下有涵碧湖和水臺,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甲秀樓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是扶余橋;第二部分是甲秀樓主體建築;第三部分是翠微花園。甲秀閣
扶余橋橋頭有壹座石木牌坊,正中有“城南遺址”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閣”。主體建築甲秀樓,四周飛角、石柱、屋檐、雕欄。翠微園是由宮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建築群。同時,新建成的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展示中心,匯集了貴州省苗、侗、彜、水、葛、土家族、布依族等數百件傳統服飾、手繡產品和民間蠟染,令人嘆為觀止。這個博物館展示的傳統民族服飾和手工藝品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也是貴州所有少數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