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壹個場景都寫在壹個時代,北京各行各業的人都出了這個大茶館。全劇展現了壹幅巨大的歷史畫卷,生動地說明了舊中國必然滅亡、新中國必然誕生的必然性。
第壹幕:1898,戊戌變法失敗。壹個初秋的早晨,裕泰茶館開張了,店主王利發興致勃勃地坐在櫃臺上。三三兩兩的旗手們遛鳥走累了,就走進茶館歇歇腳,喝喝茶。有兩個喝茶的人在唱京劇,而其他人則圍著桌子看著缸裏的蟋蟀。茶館裏到處都是“不談國事”的紙條。但往往四爺堅持要談國事。
第二幕:民初軍閥混戰時期。此時,裕泰茶館逐漸衰落,茶館老板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施改良,但仍難以維持。主要隊員:王利發、常、、劉麻子、唐鐵嘴、宋、宋恩子、吳祥子、、康等。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士兵在北京胡作非為。康的媽媽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被劉麻子介紹做服務員的小丁寶也進了茶館和老掌櫃說話。他們互相訴說自己的不幸,含淚為自己撒紙錢。這時,茶館裏的燈光漸漸暗了下來,而街上的陽光漸漸亮了起來。
在三幕劇《茶館》中,* * *有70多個角色,其中50個有名字或綽號。這些人物的身份差別很大。他們有的當過議員,有的當過憲兵司令部主任,有的是清朝殘余勢力,有的是地方惡勢力的頭目,有的是說書人、算命人、農婦。各種人物構成壹個完整的”。
《茶館》通過魚臺茶館陳設由簡到新再到簡的變化,展示了各個特定歷史時期茶館的時代特征和文化。
當初的飲茶人玩鳥、玩茶、玩蟲,雖然有些古色古香,但都是因為有了“偵探”的出現和“不談國事”的紙條,才安靜下來的。第二幕“魚臺”的生存,茶館設施的翻新,場景的收縮,暗示了茶館在這個矛盾日益加劇的社會中的掙紮。
茶館裏的“洋味”和張越寫的“不談國事”的紙條越大,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第三幕,不僅用較大的數字寫了“不談國事”的紙條,而且旁邊還有壹張紙條:“先付茶錢”。這說明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先付茶款……不談國事”顯然體現了壹種因果關系。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變遷。
作者簡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滿族,北京人。1918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做過小學校長,中學老師。1923年出版第壹部小說《小鐘》,1924年赴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創作《老張的哲學》、《趙子嶽》、《二馬》等小說。
1930回國,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著有《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短篇小說月牙兒》等小說。抗日戰爭時期,主持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
65438-0946年赴美講學,完成小說《四世同堂》。新中國成立後,他被召回國,寫了《龍須溝》、《茶館》等23部戲劇和《紅旗下》等小說。1951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革”中,他受盡屈辱,投湖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