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浚縣古廟會,浚縣壹年壹度的“正月廟會”遠近聞名。它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壹位德國民俗學者參觀廟會後,將浚縣廟會稱為“中國人的狂歡節”。2004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2007年,“浚縣古廟會”、“浚縣民間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被評為河南省民間經典。
3.2月2日是“龍擡頭節”或“青龍節”。這壹天,河南農村的婦女壹般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用刀把龍的身體割斷。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到田裏去摘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炒臘肉,蒸棗包子,以改善生活。
4.乞巧節,河南新鄉乞巧的習俗是每年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七個未婚少女組成壹組,每人以物換面,為織女準備供品。
5.鬼節,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俗稱“鬼節”。中原地區的農民也把這壹天稱為“牛節”,這壹天有很多祭牛的活動。
6、祭竈,臘月二十三,是“祭竈節”。臘月二十三祭竈的習俗河南省臘月二十三,中原城鄉燃放第壹輪鞭炮。城市居民忙著購買麻糖、火和其他食物,用於向爐子獻祭。在河南,典型的祭竈食品應該是首推竈糖。廚房糖果是壹種麥芽糖,粘在口腔和牙齒上。給竈臺獻糖的原因是為了粘竈臺主的嘴。在河南,人們把祭竈節視為僅次於中秋節的團圓節。
7.六月初六是周勉節,民間稱之為“周勉節”、“望夏節”、“女兒節”。農村每家每戶都要在6月1日到6月6日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家,招待完後再送她回婆家。俗話說“六月六,請大媽。”“六月六日,我掛了鋤頭,叫了大姑和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