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介紹: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中南半島部分民族的新年節日。這是傣族壹年中最大的傳統節日。
中國傣族節在傣族歷的六月和七月(清明節後10天左右)舉行。從公歷4月13固定到4月15。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潑水祝福,舉行拜佛、賽龍舟、展翅高飛、點燈籠等活動。
潑水節是展示傣族水文化、樂舞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俗崇拜等傳統文化的綜合性舞臺。它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掌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了解傣族人認識自然、愛水敬佛、溫婉從容的民族特色。
歷史淵源:
潑水節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名為“潑冷水胡戲”(又稱“乞潑冷水胡戲”)。之後,“潑冷水胡戲”從波斯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西雙版納。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經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已成為壹種民族習俗。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列舉潑水節的起源時,提到它與小乘佛教的傳入密切相關,其活動中包含了許多宗教內容。但就其本義而言,也反映了人們征服旱、火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國風俗詞典潑水節》寫道:“此節起源於印度,後隨小乘佛教傳播,經緬甸、泰國、老撾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故又稱‘浴佛節’。
《在車上》壹書中有記載:“大年初壹早晨,各路貴族平民沐浴更衣,到佛寺拜佛。女人每人提壹桶水迎佛,從上到下,淋漓盡致,泥菩薩為之崩潰。
洗完佛,眾人互相潑水,把水濺在能力上。“雖然這個記錄並不詳盡,但它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人在新年期間必須舉行的活動。上面說的“大年初壹”不是公歷的1,而是傣歷來的那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