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皇帝向墳墓獻祭的儀式。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祖掃墓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本來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在唐代,掃墓的日子被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期是冬季至日後105天,清明節前後。因為兩個日期相近,清明節和寒食合並為壹天。
3.據漢代《顏延年傳》記載,顏家人即使遠在千裏之外的北京,也會在清明節回到東海的墳地。就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血緣意識的發展和加強而言,晏延年的行為是合理的。所以古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納入了五禮:要讓書香門第上墓,納入五禮,這永遠是個套路。有了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興盛。
4.在中國歷史上,吃冷食禁火祭祖早已成為習俗。唐代以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就成了壹種持續的節令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詩中寫道:黑鴉弄樹昏,清明時節食寒誰哭。風吹曠野紙錢,古墓春草滿。李唐的花映著白楊樹,白楊樹充滿了生死離別的地方。
5、神秘大漠泉哭而不聞,颯颯雨聲人歸。宋代詩人高句麗曾在《清明》壹詩中寫道:南北山多墳,清明各不同。紙灰飛成白蝴蝶,淚染成紅杜鵑花。夕陽西下,狐貍睡在墳前,黑夜回到孩子們對著燈光笑。只要妳還活著,就盡情享受妳的美酒,盡情陶醉吧,在妳死後的墳墓裏,壹滴也嘗不出來。即使在今天的社會,在清明節前後,人們仍然有去墳墓祭奠祖先的習俗:拔除雜草,擺放供品,在墳墓前焚香祈禱,焚燒紙錢和金元寶,或者幹脆獻上壹束鮮花,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6.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穿柳,美人變明首,狗死後變黃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
7.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插柳、戴柳不僅是壹種時尚的裝飾,還有祈求辟邪的功效。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用柳枝討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不應該提倡。清明節插柳種樹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品嘗草藥的神農。另壹方面,據說介子推死時所持的柳樹後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取名為清明柳,並把它折成壹個圓圈戴在頭上。這種習俗後來被介紹給了人們。雖然典故來源不同,但這些習俗還是離不開人們春回大地的喜悅。
8.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外,清明節還有大量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喜愛的娛樂習慣,如牽鉤、放風箏、蕩秋千、射柳、蹴鞠等,這些都曾風靡壹時,如今已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