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上火:寒食節禁止吃冷食,防止冷食、冷餐對身體的傷害,所以還是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吧。在清明節,人們避免打針和洗衣服,大多數地區的婦女避免步行。傍晚前,要在大門前撒壹條灰線,據說可以防止鬼魂進屋;
2.掃墓祭祖:人們在清明節前後去祖墳祭祖,拔除雜草,擺放供品,在墳前燒香祈禱,焚燒紙錢和金元寶,獻上壹束鮮花,表達對先人的熱愛和懷念;
3.踏青:古代稱探春、尋春等。四月,正是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到處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郊遊的好時機。我國人民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4.秋千: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敢的精神,壹直受到人們特別是兒童的喜愛。
5.踢蹴鞠:蹴鞠是壹種橡皮球,球皮用皮革制成,球內填充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6.拔河:早期叫“拔河”,唐代叫“強鉤”。它是春秋末期發明的,開始在軍事上盛行,後來在民間流傳。唐玄宗年間,清明節舉行大型拔河比賽。從此,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壹部分;
7.植樹:清明節前後,春日艷陽,春雨普照,樹苗種植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8.插柳:相傳插柳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教人種莊稼”的農業創始人神農;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後翻黃狗”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僅是壹種時尚的裝飾,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用柳枝討新火的習俗有關。但在今天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不應該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