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節,對應重陽節的中秋。清明節掃墓,意為“掃墓祭”,是對先人“對時間思想的尊重”。祭祀祖先是壹種緬懷祖先的方式,其習俗由來已久。據考古發現,廣東英德清塘遺址發現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距今約13500年,表明早在10000多年前,古人就有了明確的盜墓行為意識和風俗習慣。掃墓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清明節是祭奠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主要是祭祀祖先,表達對祖先的孝心和向往。
2.春天去踏青,也叫“去春遊”,壹般指早春去郊外散步。在清明節期間,我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了春天的景色,並在郊區徒步旅行。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時候叫探春尋春。它的意思是踩在草地上,在鄉下玩耍,看春天的景色。這種季節性的民間活動——郊遊,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源頭是古老的農耕祭祀的春節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春節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3.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疫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佩戴柳枝可以驅除毒蟲的危害。
放風箏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之壹。古人認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風箏上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病情,用細繩將風箏系在空中放飛,讓它飛到天上,剪斷纜繩,疾病災難就會隨著風箏飛走。後來,風箏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的郊遊娛樂。
清明有兩個內涵:自然和人文。它既是壹個自然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相結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統壹。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諧,註重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距今壹萬年的廣東英德清塘遺址墓葬,說明壹萬年前的先民已經有了明確的埋葬行為和習俗意識。清明節是祭奠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主要是祭祀祖先,表達對祖先的孝心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