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據說在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被流放的路上,在壹個荒涼的地方,重耳失去了力量,再也站不起來了。他跟著牧師來到壹個僻靜的地方,從他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為重耳做了壹碗肉湯。重耳喝下它後,他的力量增強了。
19年後,重耳成為君主,獎勵他的流亡英雄,並忘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軍懸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收拾好行李,悄悄地和他壹起向山上跑去。
重耳聽說後,想把介子推下山,但是山上的樹太多,走不動,於是重耳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留下血書:“望大師明。”
所以這壹天是清明節。
2.在我的家鄉有壹個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據說春秋戰國時期,有壹位王子在流放期間隨他逃亡,朝臣大都分道揚鑣。只有幾個忠誠的人留下來,跟著他。其中壹個叫介子推。有壹次,王子餓暈了。為了救王子,介子推從他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十九年後,太子回國,成為君主。後來有人說晉文公。
晉文公上臺後,除了介子推之外,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賞賜。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辯護。晉文公想起往事,心虛不已,晉文公親自去請。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時,他看到門是關著的。介子推不想見他,背著母親躲在山裏。晉文公讓他的禦林軍去搜山,但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了火燒山,三面放火,留壹面,希望火燒起來介子自己出來。晉文公下令提升火燒山。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撲滅後,介子終究沒有被推出來。上山壹看,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
第二年清明節那天,晉文公帶領大臣們到山下的繆傑廟祭奠介休,看到火燒林坡上的燒柳死而復生。晉文公認為柳樹是由介子轉化而來的,所以他給它取名為清明柳。晉國人要在家裏掛柳枝,掃墓種柳,還要去山裏徒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立冬至日後的104天。這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的傳統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受漢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有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同,但掃墓祭祖、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意為掃墓日,民國政府於1935年春分後15天定為國定假日,也稱全國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清明節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