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雖然雙目失明,但非常敬業,廣泛吸收評書、戲劇、古典小說的精華,自己的創作很容易被人民接受。從題材上來說,大多以民俗和歷史為題材。壹位民間盲人藝術家創造了這樣壹種音色優美、音域寬廣的樂器,真是後人稱道。在100發明後的今天,當這件樂器在首都曲藝大會上展出時,很多音樂人都被這件民間器樂驚呆了。
溫州鼓詞按唱法可分為兩種:壹種叫“平辭”,壹種叫“大辭”,又稱“娘娘辭”,用於懲罰人們婚喪嫁娶,或因爭執認錯。解放前,他們在供奉女神的寺廟裏唱歌。唱大話時,用鼓打,打大鼓,敲大鑼。曲調響亮、粗獷、原始。它的主副歌是《陳十四皇後》,唱的是陳十四學會殺魔的故事,可以唱幾天幾夜。
溫州鼓詞有唱有說,以唱為主。其唱腔和曲調具有濃郁的南方民歌風味,鼓詞的基本曲調有慢板、流水、緊板等。由於溫州鼓詞是用溫州方言(以瑞安語為基礎)演唱的,各地聲部不同,唱法也不同,唱法分為南派和北派。南派曲調細膩柔和;北方曲調粗獷樸實。溫州鼓詞善於抒情和敘事,歌詞通俗易懂,有豐富的通俗詞匯和民間諺語。歌曲的形式有“折疊書”、“小說”、“部分書”三種。它的句法結構基本上是七句,有時會用到五句和重疊板。其文體壹般由韻文和倒白組成。押韻非常自然,音節和諧,保持了民間說唱音樂的特點。
溫州鼓詞唱腔中使用的主要樂器有平鼓、三紋板、牛筋琴、小捧月等。所以表演最大的特點就是壹個人可以在壹場表演中演奏四六種樂器。同時,壹個人要同時扮演各種角色(目前用的是男女對唱),要求字念清楚,人物刻畫細致。劇情要交代詳細,人物性格和舉止要把握準確。壹個人可以塑造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模仿各種聲音渲染氣氛。
溫州鼓詞是流行於浙南溫州的壹種民間藝術形式。是溫州民間極具生命力的說唱藝術,數百年來經久不衰。現在,雖然現代的文學形式充斥著大街小巷,但溫州鼓詞還是那麽牢牢地紮根在人們的心中。如果妳有興趣了解溫州鼓詞,妳會發現這種溫州人用溫州話演唱的民間藝術,在溫州各地的老人亭、個體修車攤、小博物館都有演奏。這種古老的藝術,現在用現代制作方法刻在壹張光盤上,帶到香港、澳門,傳播到國外,在海內外溫州人中廣泛流傳。溫州人管這叫唱歌口音。溫州鼓詞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其中多表現家庭悲歡和愛情故事。交往的倫理道德、審美情趣和人生價值與傳統文化精神是壹致的。
溫州鼓詞是用聽覺思維去聯想、想象和再現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畫面。它已經成為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成為文盲人群中流行的壹種藝術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