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壹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壹歲之首,以正月初壹為壹年的第壹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壹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歷,也叫陽歷、新歷。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壹月壹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壹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後,故把陽歷壹月壹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壹周,歷法上叫壹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壹為壹年的歲首。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壹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壹年來臨。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壹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彩,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參考資料: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壹,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壹個級別。
傳統的春節應該怎樣過?
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接玉皇
舊俗認為竈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壹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竈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壹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壹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裏,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壹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壹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蔔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壹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壹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裏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壹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
臘月29:小除夕過趕年
小除夕
除夕前壹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壹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壹)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壹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壹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壹張,後代常把壹對門神畫成壹文壹武。門神分三類:第壹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壹尺。這兩種門神都是壹黑臉壹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壹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壹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壹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壹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壹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