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請問:中國的國學精髓是什麽?

請問:中國的國學精髓是什麽?

中國的國學精髓***有十二道,分別是:

1、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2、老子——處事之道

謙退是保身第壹法,安詳是處世第壹法,寬容是處事第壹法;

寡欲是養心第壹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進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3、莊子——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系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5、荀子——學習之道

謙虛學習,應對所有知識都是饑渴的才為最佳,持之以恒,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幹,修養品德氣質;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度。

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於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於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6、孫子——韜略之道

意指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7、管子——教練之道

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壹種拓展信念與視野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壹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壹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8、韓非子——統馭之道

統馭理論:“精誠為道,運籌為術,組織為器,人才為本,制度為體,文化為魂”,帶妳修煉六個方面的能量,幫妳完成從攻城略地到運籌帷幄、從創業有成到基業長青的驚險壹躍,成長為新經濟時代的新型領袖。

9、鬼谷子——權謀之道

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壹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誌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

10、大學——修身之道

修身過程實質上是壹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為壹個道德高尚,修為高深的人。

11、易經——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妳若遵從了便能遺世獨立,飄飄欲仙。返之則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輪回之苦,卻非人力所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註定,天意實屬難違。故,天地之道在於人心。

12、禪宗——死生之道

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壹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壹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豈能賴著不死或就是不生。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著相。

擴展資料

荀子繼承的是儒家思想,他推崇孔孟“仁義之政”的學說理念,尤其註重孔子的內聖外王之說。同時,荀子又力辯百家,總結歸納了其他大家顯學的優劣不同。

采眾家之所長形成了荀子特色的儒家學派,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化性起偽”,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禮儀之治”,在哲學思想方面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

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張就是他最著名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饑欲飽,寒欲暖,勞欲休”,饑餓的時候想要食飽,寒冷的時候想要穿暖,辛勞的時候想要休息。

這種人性的本能欲望是與禮儀道德相違背的。所以人性本惡,必須通過教育“化性起偽”,使人克服本能的欲望遵守道德禮儀。

百度百科-國學

  • 上一篇:如何理解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區別在哪裏?
  • 下一篇:賬戶型支付的特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