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傣族春節,傣族的過年風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歷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
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高潮,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
玩到壹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打樣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平易近除舊布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陽歷四月中旬。
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縱情快樂等。
2、關門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
有壹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
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3、開門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
象征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
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
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遊村寨。這時,正逢稻谷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4、潑水節
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德宏的潑水節每年4月11日-12日)。
潑水節這壹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
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壹片。
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其大多數都與佛教有關。
5、祭祀食俗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
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壹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
在猛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壹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
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壹些邊遠地區,在炊事上仍然有壹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