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諸暨西路亂彈的特點有哪些?

諸暨西路亂彈的特點有哪些?

諸暨為越國古都,是西施故裏,具有悠久的戲劇、音樂、舞蹈、曲藝表演歷史,是我國江南音樂戲曲發祥地之壹。

這裏曾孕育了壹批古代的戲劇家、音樂家、舞蹈家和曲藝家。諸暨西路亂彈就是壹朵盛開於諸暨民間的戲曲奇葩,是壹個具有較高欣賞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優秀劇種。

諸暨亂彈又名“西路亂彈”,是以演唱亂彈為主,常與杭、嘉、湖水路班合流,兼演徽戲、梆子和少數調腔劇目的多聲腔地方劇種。演員多為諸暨演員,主要流行諸暨周圍壹帶,如杭州、紹興、金華等地區的部分縣區。

諸暨西路亂彈曲牌極為豐富,多達200多個,大致可分為兩種,壹種是用於表演動作的叫吹奏;另壹種是用笛子或梅花與彈拉樂器來伴奏的各種曲牌唱腔,特點是用壹曲七調吹奏,聽起來更顯曲牌繁多。

諸暨亂彈以三五七、二凡為基本唱腔,部分劇目演唱揚調或調腔,有吹打曲牌數十個,以笛定調,分尺調及正宮調兩種。

表演劇目多以家庭題材為主,故有“宜路為天下,西路為人家,小歌班為老嬤”的民間諺語,雖然俚俗,卻把這三種地方劇種表演內容作了區別概括。

傳統劇目有《雙貴圖》、《日旺牌》、《鐵靈關》、《九件衣》、《藥茶記》等。演唱語言以諸暨地方官話為基本語音,表演動作強烈誇張,鄉土氣息濃郁。

關於西路亂彈亦可謂各說歧出。壹說當時河北以威縣為界而分為東路、西路。西路亂彈初流行於河北省威縣、南宮以西各縣,以及趙縣、槁城等地;稍後的東路亂彈流行於威縣及以東之臨西、清河壹帶。而東路則源之於西路。

相傳因西路亂彈班師兄弟壹度不合,於是另組班社,而這部分人多系東路各縣人,遂形成東路亂彈。

另壹說法則認為秦腔流入陜西後,逐漸發展為東、西、中、南四路。東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變為漢調桄桄,中路則為西安亂彈即今通常所稱之秦腔。

清代初期,隨著南北通商貿易之繁榮,亂彈戲經由秦優之戲曲演出活動轉為南北演員合班,南北劇種的相互吸收融合,逐漸得以擴展。

至1821年至1874年間,亂彈在民間不斷發展並衍變分流,逐漸形成不同演唱風格的西路亂彈和東路亂彈兩個流派。

前者除盛行於諸暨鄉村外,亦曾流行於嵊縣、紹興、蕭山、富陽、浦江、義烏等鄰縣,遠至杭州、蘭溪、建德、金華、龍遊等處,為諸暨及鄰縣所喜愛。

其演出不受場地限制,音樂激越高亢,唱腔抒情悠揚,動作粗獷,具有濃厚農民思想感情,故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1962年初,諸暨縣文化主管部門召集流散老演員金紅茂等舉行內部演出。後來,成立諸暨西路亂彈劇團,小生王天木任團長。

劇團招收男女藝徒28人進行培訓,老演員花旦金紅茂、正旦李才標、正吹王梅堂等任教。縣文化館協助演員挖掘和整理傳統劇目9個,記錄曲調30余個。

1963年,記錄整理傳統劇目五5個、曲調80個。演出經過整理的傳統劇《雙貴圖》、《日旺牌》、《鐵靈關》、《雙魚墜》、《紫薇亭》、《九件衣》、《藥茶記》、《散潼關》等,移植上演新編歷史劇《於謙》等。

1965年上半年,開始排演《自有後來人》、《蘆蕩火種》、《智取威虎山》、《社長的女兒》、《渡口》、《補鍋》等現代劇目。

  • 上一篇:靈溪有哪些特色餐廳
  • 下一篇:跪求日本櫻花丸子的做法!詳細壹點,有圖最好!謝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