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侯就讀過幾篇寫晏子的文章,記得最牢的是《晏子使楚》.在我的印象中,晏子是壹名善於外交辭令的“習辭者”.本學期,我認真閱讀了《晏子春秋》壹書後,才知道聖人晏子豈能以“習辭者”三字概括!也明白了學校為什麽要打造智慧型的晏嬰小學.
晏子首先是壹個讓人景仰的愛民宰相.書中記載,叔向問晏子:“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回答說:“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齊景公向晏子詢問治國良策,晏子說:“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這部書,體現晏子愛民思想的話語比比皆是,可以說,晏子是用愛民思想來要求和衡量君王的.更為可貴的是,作為齊國的宰相,晏子的愛民思想不僅僅掛在口頭上,還落實在行動上.齊景公時,大雨接連下了十七天,齊景公不知體恤民情,只管在宮中飲酒,歌舞不斷,日夜相繼.晏子多次請求發粟賑民,景公不許.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糧食拿出來賑濟災民,然後向景公辭職.景公無奈,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
晏子還是壹位直言敢諫的諍臣.《晏子春秋》壹書,十之七八記錄的是晏子進諫.齊景公喜歡享樂,又動輒殺人,為了自己的快樂置民生疾苦於不顧,他可以連續打獵十八天不理朝政.面對這樣壹個庸君,晏子進諫就格外困難.好在景公借鑒了莊公被殺的教訓,盡管晏子的話逆耳,最終也還能夠聽得進去.晏子進諫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勤政愛民,二是節用戒奢,三是任賢去佞,四是崇禮尚義,五是反對戰爭.晏子進諫的方式多為當面提出,不留情面.晏子不僅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諫,而且晏子進諫時很講究藝術,讓國君不得不收回錯誤的決定,改變錯誤的行為.有壹次,景公的愛妾嬰子死了,景公思念不已,三天不吃飯,坐在墊嬰子屍體的席子上不離開,屍體無法入殮.別人來勸說,不管用.晏子就說:“有壹位醫生想救治嬰子.”景公壹聽就起來了,高興地說:“死了的人還可以救活嗎?”晏子說:“不妨試壹試.請君王回避.”景公走後,晏子命令立刻將屍體入殮.後來景公知道了,很不高興,說:“我當國君,不過是徒有其名而已!”晏子說:“難道君王不知道死人不能復活嗎?國君正,臣子服從,就叫順;國君邪僻,臣子服從,就叫逆.朽屍不入殮,是羞辱屍體!”景公終於醒悟過來.
晏子還是壹位智者.《晏子春秋》壹書的重點不是表現晏子的足智多謀,但晏子的超人智慧仍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我覺得晏子只要略施小計,就可以置對手於死地.
《晏子春秋》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壹枝奇葩,特別是晏子的高尚人格,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壹筆寶貴精神財富.他讓我們看到智慧可以幫我們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讓我們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