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課程結構化要抓住四個關鍵

課程結構化要抓住四個關鍵

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積極建構學校的課程體系,在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進行校本化的改造,同時,開發了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在:壹是學校沒有進行課程情境的深入思考,對於學校想做什麽、為什麽要做、學校具備什麽、應當怎麽做等思路不清;二是缺乏課程建設的整體規劃,只是眾多校本課程的簡單拼盤,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互補性不夠;三是課程結構失衡,知識學習、應試訓練的內容偏多;四是學校課程實施方式比較單調,主要以課堂教學的方式進行,缺乏校內外課程實施的多樣化路徑,導致課程實施質量下降。

基於這些問題,學校在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要認真進行資源分析,科學設定課程目標,整體架構課程體系,精心組織課程內容,嚴格規範課程實施,使課程呈現出多樣性、整體性和結構化特點,提升課程質量和實施效能。

學校課程為什麽要結構化

學校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程結構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各種課程類型及具體科目的組織、搭配所形成的合理關系與恰當比例。學校課程結構化是指將學校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課程的要素按照壹定的邏輯和規則建構成相對穩定的聯系和結構。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壹書中指出:“如果妳理解知識的結構,那麽這種理解會使妳可以獨立前進。”學習的本質是壹個人把同類事物聯系起來,並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心理學研究表明,並不是知識越豐富能力就越強,結構化的知識對能力的形成是起促進作用的,因為這樣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黏合力、邏輯性和關聯度,能夠促進知識的融合和應用。結構化的知識有助於形成知識的整體性。對學生來說,認識到知識之間的連通性和互補性,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融會貫通,真正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

其實,在同壹所學校甚至同壹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個性、特長和學習方式都不盡相同,只有多樣化、結構化的課程體系才能為不同類型、不同誌趣、不同潛質的學生成長提供選擇。

新壹輪課改在課程設置的結構性上作了具體要求,以適應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未來人才培養的需要,主要體現在綜合性、選擇性和均衡性上。綜合性是針對過去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狀況而提出的;選擇性是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差異提出的,以滿足不同興趣、潛能和特長學生的學習需求;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壹種恰當、合理的比重,每壹種課程類型和科目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同發揮育人的功能。

學校課程結構化如何實施

學校課程結構化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課程目標的結構化

教育不是把不同的學生培養成統壹的標準,而是讓每壹個學生都能成為最好的自我。學生處於動態的發展過程中,所以,在學校課程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需要的多樣性和可能性,設定結構化的課程目標,讓學生自主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評價,自我調整,循序漸進。

南京市建鄴區新城初級中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學科課程資源,將每科課程分成A、B、C三個層級,學生入學後根據適應和診斷情況自主選擇。三個層級的課程不是簡單地按照難度差異來劃分,而是根據認知目標、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等綜合區分,並打通相互間的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結合學業發展情況進行自我評估,重新調整選擇。學校還針對每壹個層級的課程目標提供了相應的配套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提升。

南京市秦淮區光華東街小學的“夢想定格社”課程,課程目標指向科學和藝術兩大領域,分類分層設計,逐步達成提升。為了讓每壹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長點,學校從動手實踐、興趣特長、學科知識三個維度,貼合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動手能力,整合多學科學習,關註學生思維發展和情感變化的規律,建構了由普及到提高再到精進的螺旋式上升的夢想課程。結構化的課程目標讓每個孩子都有了適合自己的課程,有了能實現並不斷追求的目標,培養了興趣,發展了能力。

課程體系的結構化

課程體系的結構化指的是課程體系中的課程類型要豐富、完整、均衡、協調。現在有些學校的課程設置主要針對知識學習和應試訓練,而在科學探究、人文素養、運動健康、藝術審美等方面明顯不足,導致課程結構失調,影響人的全面發展。其實,從人的長遠發展的角度看,有些現在看來似乎不太有用的東西,將來可能會發揮巨大的作用,如:質疑、探究、思辨、藝術、人文等。所以,課程體系建構壹定要著眼長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樓宇烈先生在《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壹書中指出:“從近代實行新式學校教育以來,我國的學校制度、課程設置基本上是仿照歐美和蘇聯,課程內容也以西方文化為主,造成了長期以來基礎教育中輕視傳統文化教育的偏差。要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認真吸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建立起符合時代精神的倫理觀念和社會倫序。”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中,包含著豐富的現代科學理論的源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觀、自然觀,日益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在課程體系中要處理好多種關系,如科學與人文、直覺與理性、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等,形成壹種結構協調的課程體系。

學校要打破課程結構學科本位、相互割裂的弊端,加強學科內綜合、跨學科綜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努力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要打破課程結構過分追求統壹性的弊端,以適應區域、學校、學生之間的差異和不同需要,同時鼓勵、引導地方和學校挖掘自身資源,開發獨特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南京市寧海中學在“厚文養正,以美立教”的辦學理念的引導下,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建構起結構多元、科學、均衡的課程體系,包括語言與文化、數學與科學、藝術與人文、生活與實踐、運動與健康、公民與世界六個學習領域,並將每個領域對應相應的學科,對學科課程進行重構,在學科教學中落實,呈現出立體、交叉、融合的生動形態,體現了發展的全面性、選擇的多樣性、結構的協調性,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給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結構化的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這種知識結構是由學科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組成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結構化的知識才能促進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布魯納指出:“學生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有助於他們理解知識的內涵,促進遷移應用,並使知識間建立有效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就是改變知識學習的“碎片化”現狀,形成壹條有內在聯系、螺旋式上升的學習鏈條。要幫助學生認識、理解學科中的各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以及相互間的聯系,舉壹反三,觸類旁通,促進能力遷移。

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圍繞“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知識建構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每單元集體備課時,備課組要把本單元的知識體系進行詳細的梳理,對每壹個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與相關知識點的聯系進行深入的分析,把單元中的重要觀點、思想、規律、法則的形成過程及其與已有知識、經驗的關系充分揭示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經歷、體會、認識知識的發生與形成過程,把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建立完善的知識網絡;在單元總結時,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知識樹等方式回顧、描述單元知識的發展脈絡和邏輯結構,形成對單元知識體系的完整理解。

課程實施的結構化

課程實施的結構化主要是指實施途徑和方式的結構化,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建構,真正領會知識的內涵以及與生活世界的聯系。

南京農業大學實驗小學基於學校“全經驗課程”的理念,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運用漸進式主題學習、課程周學習、家庭生活實踐、場館學習和行走學習等方式,打破課堂和校園時空,有效拓展了學習的資源和渠道,提升了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漸進式主題學習是指將國家綜合實踐課程進行重新調整與劃分,在教師的組織、指導、協調下,學生沿著主題的線索開展學習活動,循序漸進;課程周學習是指學校集中壹周時間專門進行壹個事件的專題學習,學生走進圖書館、實驗室,查閱資料,實驗探究,討論交流,撰寫報告;家庭生活實踐是指家長與學生***同完成適合親子活動的內容,讓學生走進自然,了解社會,體驗家務勞動,增進親子關系,獲得生活感悟;場館學習是指讓學習從校內走向社會,利用生動廣闊的大自然、博物館和科研院所的豐富資源讓學生學習、探究;行走學習是指現場體驗學習,通過實地觀察與考察,真切地了解、感受學習主題的內容、形態和意義,培養綜合素養和人文精神。

課程實施的結構化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和認知,使課程的內涵和價值得到了有效的伸展,與家庭、社會、生活形成多維聯結,豐富了學生的經驗和體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

學校課程結構化是壹項系統工程,是對學校現有課程的重構和優化,是對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前瞻和規劃,需要著眼於課程改革的精神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壹整體目標,統籌規劃,系統思考,拓展路徑,搭建平臺,形成開放、協同的氛圍和機制,使課程真正成為推動學校事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結構化的學校課程,是壹個融入學校精神文化的載體,為每壹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支持,將他們的發展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可能性。學校課程的結構化建設,既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又要立足於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實際和育人目標,進行校本化的實實踐、改造與提升。

  • 上一篇:手指陀螺是怎麽火的?
  • 下一篇:谷麥釣法線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