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重點就是立德樹人。對現代學校的知識技能教育有非常大的啟發和補充作用。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因為我現在作教學工作,跟壹些校長談的時候,他們實際上也是很困惑,不知道這個學校今後要向哪個方向發展。因為實際上應試教育已經達到壹定的高度以後呢,很多校長反而就覺得很空虛,今後這個方向該怎麽走呢?實際上他們思考了很多的問題,也沒有壹個很好的辦法。後來就談到傳統文化,很多校長非常認同,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夠把傳統文化再傳承下去。朱老師上次來了以後,也介紹了咱們東林寺。上次救災的時候東林慈善也讓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也感覺到東林寺對我們是有幫助。這次來呢,希望在傳統文化的弘揚方面能夠得到東林寺的支持。居士乙:我是教小學的。現在的小孩都很物欲。他懂哪個同學家裏怎麽樣,他需要什麽,就會跟對他有利的那些同學混在壹塊,形成個小勢力圈子。所以那些家境不好的同學,在學校很難健康地呆下去。我們做了壹些調查,發現那些貧困的小孩,全村最窮的,整個村子的人都看不上他,小孩有自卑的心理。我覺得我們應該盡點力去幫助這部分人。我們也想改變周邊的人,讓他們接受傳統的觀念。但我們不知道具體該怎麽做。出家師父:我們現在辦壹個類似於念佛堂性質的場所,每個周末帶領大家先讀經,然後再讀《論語》,再念佛。儒家文化在撫州的根基很深,我看了壹下,從孔孟之後幾次大的變革都是跟撫州有關。現在有些地方學國學是以程朱理學為中心,就感覺他們對國學的理解沒有把握核心的內涵,對佛法的理解上也有壹定的偏差。大安法師:對程朱理學,印光大師晚年有諸多批判的信稿。近代中國的衰微、禍亂以及道德的低落,其根源可以上溯到朱熹、程頤、程顥等理學家們,否定因果、否定輪回的偏見。所以還是要回到原始儒家,回到四書五經的原文去詮釋儒家實踐理性與倫常的觀念。而且還應該從佛法的角度看待儒家經典,具體可以看憨山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等祖師的著作。最重要的是要講因果的觀念,現在中國人不信因果造成了社會道德及心理諸多嚴重的後果。《周易》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不是很明顯的因果觀念嗎?積善積得好了對子孫後代有好處,造了惡對子孫後代都不好,正殃是在自己,余殃是在子孫後代身上。《尚書》裏面談“五福六極”,也是談因果的觀念。在《左傳》裏面也是處處都談因果。講傳統文化要把這個作為重點去談。如果沒有因果觀念,那麽仁義禮智信、孝悌禮義廉恥就都沒有依據。因果觀念是道德賴以成立的重要依據。另外要厘清壹個關鍵性的問題,要相信這個世間有聖人。聖人就是先知先覺者。中國的四書五經不是壹般的學者寫出來的,是聖人述出來的,是對古聖先王的道統的傳繼。如果對聖人經典信心不足,或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心生分別,乃至輕慢,缺乏恭敬心,則會詮釋微言大義不到位,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或會把自己不理解的東西認為是糟粕而剔除掉。聖賢的教育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看成壹個知識體系。孔子的學生子貢,他聽了夫子的壹句話,還沒有做到就不敢聽第二句,註重知行合壹。讀了《論語》,就要想怎麽去落實“孝悌”,怎麽去“仁者愛人”,怎麽去“博施濟眾”,怎麽是木訥壹點,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些東西都是要實踐的。尤其在家裏怎麽做到孝道,把五倫關系做好,這都有它的道德意義在裏面。其實這些很平實,但是下學上達。事相上妳能做到就是在修福,福修到壹定程度,福至心靈,就能開發智慧。悟性開了,就能夠上達,就知道天道,形而上的東西就能慢慢領悟。承天之道也,壹以貫之的道,忠恕之道,那種明德、厥中、浩然之氣,諸如此類,這些都是上學,上達的壹些境理。這也像佛法壹樣,理事雙備,有事也有理。我們可以從事開始去講,事裏含理,理借事顯。講好儒學,先要註重踐行。千萬不要以學教科書的形式來講儒學,因為現有考試的制度已經形成了僵化的思維方式。我們幾代人都是以教科書模式教育出來的,看問題都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僵化了,最後就沒有想象力,沒有創造力了。要多聽點音樂,多回歸到自然界,學自然,學書法。特別是小學階段,邏輯思維不要那麽強,心性的仁愛教育,還有審美教育越多越好。回歸到小孩子的本來狀態去教育,順其自然,給小孩自由發展的空間,這樣才更能成才。這也是空性的教育,要空壹點,空靈壹點。不要太功利,壹開始就掉進“術”與知識的窠臼。所以教育要回歸其本來面目,要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回歸到生命的本態,激活學生本有的良知良能,充溢智仁勇,如是或能造就真正的人才。而國學教育的資源值得我們重視與發揚,願大家***勉。
上一篇:意大利國家隊和中國國足誰更厲害壹點?下一篇:面對傳統文化,我們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