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的雲、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越南、老撾、緬甸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貴州彜族圖騰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貴州彜族圖騰
彜族漆器
彜族漆器久負盛名,其型體多樣獨特,紋飾艷麗奪目。扁圓形酒壺是彜族漆器的上佳之作。圖案中部是光芒四射的太陽,表示空間四方和太陽紋,同心圓構圖則象征牢不可破的民族大團結。彜族崇尚火, 傳統 節日 有火把節。由彜族漆器和火焰紋飾構成的圖案,象征吉祥、莊嚴、生活美滿。
彜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彜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彜?作為統壹的民族名稱。
彜族 歷史
關於彜族的族源,迄今仍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到目前為止,彜族的族源以土著說、氐羌說為主。土著說又分西南土著說和雲南土著說兩種。西南土著說認為,彜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祖國的西南,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成為現今的彜族。這種主張的依據,除了漢文文獻資料外,更多的是古彜文文獻資料和神話 傳說 等。雲南土著說認為,雲南是彜族的起源地。
羌氐說的觀點較為普遍,它認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青海地區的古氐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壹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後來形成了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地區的滇蕃等便是彜族的先民。
此外還有?西方外來人種說?,清末西方人帶著人類學的眼光來到彜族地區,調查的結果是:?從彜族在體質上表現出來的體格高大、高鼻深目、古銅膚色等特點,認為彜族的血緣中應帶有西方雅利安人或高加索人的血緣特征。尤其是當時的小涼山還處於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社會成員在等級劃分上與印度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帶入印度)有著相似性。並據此認為彜族是來源於西方或至少帶有西方雅利安人的血統。
戴維斯在其1911年所著的《雲南?連續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壹書中提到彜族:......我們越過4000英尺高的山巒抵達左曲倮倮村,村裏的倮倮人可說是我在南方所見過最優良的類型,個子長得很高,鼻子筆直,面貌清秀。 ?呂達真在其《倮倮人的人種學研究》《建昌倮倮》壹文中提到彜族?是壹個被戰敗的優秀人種?。 俄國人顧彼德在《被遺忘的王國》壹書中也提到:?他們身材高大......他們膚色壹點也不黑,而象黑白混血兒,呈現奶油巧克力色,他們大眼睛亮晶晶的,總是炯炯有神,他們的相貌鷹鉤鼻幾乎像羅馬人。他們頭發漆黑,稍微卷曲相當柔軟?。
?現代倮羅中,黑白兩個群體是有體質上的差別。黑倮羅體格高大,有人說比歐洲人還高些。他們有鷹鉤鼻,隆起的鼻脊與蒙古裏亞型是十分不同的。? 因此看,彜族?西方外來人種?的說法屬於無風不起浪。
3000年前彜族祖先已分布於部分西南地區,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侮?、?昆明?、?勞浸?、?靡莫?、?叟?等部族。
彜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壹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8世紀30年代,統治範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全部,基本上控制了彜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彜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彜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彜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彜族地區出現比較松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壹於羅羅族稱之下。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彜族土司(茲莫)連成壹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彜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彜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彜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沈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建國時期大部分彜族地區仍然處於奴隸制晚期或封建領主制社會。
彜族風俗習慣
?左腳舞?傳說
彜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三月會已有近400年歷史,早在康熙四十壹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壹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彜族青年阿裏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彜家人民在阿裏和阿羅的帶領下,壹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裏倒,倒滿後又擡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彜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壹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裏羅?以示紀念。
在綠汁鎮的彜族聚居的者拉、龍格利等地,數百年來每到農歷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陽西下之時,遠遠近近的彜族和其他民族群眾不邀而到,彈起龍頭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壹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伴著錚錚作響的弦音,和著高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蹉腳閃腰,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壹,舞姿輕盈健美。
左腳舞的調子種類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第壹類是好客調,如:?喜歡也要來,不喜歡也要來,管妳喜歡不喜歡也要來;第二類是唱美好生活,如?三月會三月會,好是好玩呢,又彈弦子又跳腳,又賣缸罐又賣籮,阿裏羅阿裏羅阿裏阿裏羅;第三類是歌唱豐收年成,如?月亮出來了,弦子調好了。月亮圓又圓,月亮露笑臉,我們大家壹起跳,歌唱豐收年;第四類是吟唱愛情,如?傳情最是三月會,跳腳三天也不累。不來就說不來呢話,莫讓阿妹空等著。
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綠汁鎮各個彜族聚居地區的群眾都要組織大規模的左腳舞會。到那時,到處都是身著鮮艷彜族服裝的彜族男女,到處響徹月琴聲調子聲,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識不相識,拉起手,跳起舞,徹夜狂歡。
?姑娘房?
彜族男女的婚戀:?姑娘房?是楚雄彜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壹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壹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壹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壹般不會幹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彜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裏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拼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壹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壹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
彜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 舞蹈 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彜族民間壹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 禮儀 ,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 文化 。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壹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壹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夥?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彜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壹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壹菜盤(***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壹前壹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壹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壹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壹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彜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壹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壹般歸近親所有。彜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彜族居民中壹直繼續到建國前。壹夫壹妻是彜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彜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彜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彜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壹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制作各種菜肴。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註客人碗裏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幹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 營養 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鹹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壹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妳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妳,因此,當地小夥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壹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彜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 故事 ,為紀念靈鳥,客人 飲茶 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壹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彜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彜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彜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鬥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彜族姑娘進入成年時(壹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繡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 唱歌 ,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彜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彜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彜族新婚時壹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夥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彜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壹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壹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壹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壹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壹二裏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麽的不容易!但彜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壹潑壹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裏的打鬥
按照彜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裏的壹對新人,還有壹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裏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領著新娘認父母。下午,新郎便約上壹個夥伴,跟著新娘回娘家,去認嶽父母。如果那個作陪的小夥子是個調皮鬼,當他們到新娘家時,這個小夥子便會搶先進門,甜聲甜氣地首先叫爹叫媽,接著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個才是自己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