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夫子廟建築群有怎樣的特征?

夫子廟建築群有怎樣的特征?

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始建於宋代,是壹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原先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此外,夫子廟還是我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是秦淮文化的主要載體和重要的展現窗口。

夫子廟建築群具有清代建築風格和曲阜孔廟的特點,主要由孔廟、學宮和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占地廣闊,20000多平方米,廟的四周圍以黃墻,配以門坊、角亭。

整組建築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排列,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璧至衛山南北成壹中軸線。建築群由大照壁、泮池、牌坊、奎星閣、聚星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等構成。

宮殿正門采用大形體建於高臺上;正門以內,沿著縱軸線布置孔門四科言偃等八先哲塑像、兩廡碑廊和中心廟院,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

夫子廟是在東晉時期學宮舊址擴建而成。古時孔廟屬於朝廷祀典內容之壹。孔廟的特點是廟附於學,和國學、府學、縣學聯為壹體。廟的位置或在學宮的前部,或偏於壹側。

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後學的布局。古時候的孔廟有壹定的布局形式。壹般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

夫子廟的大照壁位於秦淮河南岸,建於1575年,全長110米,高達10米,赭紅色,莊嚴巍峨。照壁垣頂置小圓筒青瓦,鴟吻銜壁脊,四角小翹,是典型標準的明清時期大照壁。

明清兩代往往在廟宇和大型衙署的正門外建照壁、牌坊等,作為整個建築組群的序幕,以作為遮蔽和裝飾之用,給人壹種莊嚴雄偉之感。

泮池是孔廟的特有形制。岸北為石欄,石欄全是用整石雕琢而成,是1514年所建。石欄方形望柱櫛比,如玉紋裝飾,欄壁中間雕鏤成如玉形空花窗。

泮池成月牙形,所以也稱“月牙池”,其長寬皆約60米。它右連文德橋,左鄰文源橋,橋影落水,宛如兩道跨澗的飛虹。秦淮河水橫穿泮池間。

奎星閣是夫子廟古建築組群中著名的古跡之壹,位於泮池東面,又名“文星閣”,科舉時代是士子們奪魁的象征,很負聲望。

奎星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道光時期曾重修,後被毀,同治年間再度重建。

奎星閣內塑有壹個鬼形的神像,壹腳向後蹺起,形如“魁”字的大彎鉤;壹手捧鬥,象征“魁”字中的小鬥字;壹手執筆如點狀,以示點中了中舉的士子。這就是傳說的“魁星點鬥”。

科舉時代,據說魁星點鬥為文運興旺之兆,於是取“魁”字字形的會意,在閣內塑造了這麽個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們對這座“魁星”像畢恭畢敬,每當秋闈開考之前,朝拜者絡繹不絕。

欞星門由3座單間石牌坊組成,石坊之間墻上嵌有牡丹圖案的浮雕,中間石坊橫楣刻有“欞星門”3個篆字,造型樸實無華。

欞星門前臨水端立著壹座高大的牌坊,寬18米,坊頂置天樓,鬥拱翹檐,青瓦壓脊,坊柱丹紫,坊額青底金字“天下文樞”。牌坊巍峨壯美,始建於1586年,後被毀。

位於欞星門西邊的是聚星亭,聚星亭是壹座八面二層的古亭,重檐六角。欞星門東邊是思樂亭,後移走。

欞星門其後即孔廟的正門大成門。大成門是大成殿的守護大門。大成門坐落在長方形石灰巖置砌的臺基上,前後各置有臺階上下。門前後各有褐色四檐柱,兩面黃山墻,雕琢著明式卷花圖案的朱紅梁枋交錯有致。

明清時期,大成門為5間,兩側為耳房,供執事人等休息之用,中為3門,門內陳列戟,東設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聖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由大成門進,士子執事人等分走旁門。

大成門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式,圓筒瓦壓脊,鬥拱飛檐,四角嫩戧暈飛,屋頂滿布各種雕飾,顯得氣勢雄渾,華麗多姿。

大成門內左右分列著4通石碑,分別是刻於484年的《孔子問禮圖碑》;刻於1330年和1332年的《集慶孔子廟碑》、《封至聖夫人碑》以及《封四氏碑》。

原夫子廟的主殿大成殿為7間,高16米,闊28米,深21米。重檐歇山頂。殿內正中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牌位。

主殿前有寬敞的露臺,四周繞以石欄板。殿前兩側有廊廡相連,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和歷代大儒及存放祭器的地方。

大成殿上覆黃琉璃筒瓦,鬥拱飛檐,紅墻朱欄,殿內天花藻井,刻畫群鶴,雕琢精致。

學宮位於大成殿後,學宮始建於東晉時期。孔廟院墻和學宮之間,東西北三面有寬敞的甬道相通,其中東甬道是學宮的正門,門額有朱底黑字學宮匾,門外設有高大的牌坊,上書“江南第壹學”。

牌坊正反面各記有江南明清時期歷屆文科和武科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左右環置木柵欄。

學宮由明德堂、尊經閣、青雲樓、崇聖祠等庭院建築組成。明德堂坐北朝南,是學宮的主體建築,有“東南第壹學”的稱號。科舉時,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這裏聽訓導宣講。

明德堂由學府和主堂組成,學府內兩側33米長的廂房及回廊,采用與外界隔絕的封閉式。整個建築構造古樸莊重。

主堂占地約630平方米,屋頂是不帶挑邊角的卷棚頂,檻門格窗典雅大方,後面檐下有回廊,廊頂成軒制。

尊經閣在明德堂後,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上下兩層各5間,清代嘉慶時期曾在此設尊經書院,樓上藏書,樓下講學。尊經閣東面為崇聖祠和青雲樓,崇聖祠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貢院位於學宮東側,始建於1168年。它是當時建康府、縣學考試的場所,範圍很小。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鄉試、會試於此,考生眾多,這個地方不夠使用。明成祖永樂年間在此重新興建,貢院始具規模。

清代道光年間曾重新修建。同治時期又重擴建,範圍更大。

貢院東起今姚家巷,南至貢院東等和貢院街,西至貢院西街與夫子廟隔街相望,北至建康路。整個貢院成正方形,內有號舍20000多間,壹人壹間,每次考試可容納20000多人。貢院正門在永和園及秦淮劇場之間。

大門外街之東、西各有木牌坊壹座,即東、西轅門。大門外東西有石獅子壹對及兩座石牌坊,軸線上有門3道,分別稱“貢院”、“開天文運”及“龍門”。

龍門後依次有明遠樓、至公堂及戒慎堂。堂後有門,門後有飛虹橋。最後為衡鑒堂,是主考官閱考卷、評定名次的地方。整個貢院四周圍以高墻,墻外為街道,街道另壹邊為店鋪民居。

明遠樓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代道光年間重建,是平面正方形,三層木結構建築。底層四面為墻,各開有圓拱門,四檐柱從底層直通樓頂,梁柱交織,四面皆窗。登臨四顧,整個貢院壹目了然。

它是考試期間考官和執事官員警戒、發號施令的地方。

  • 上一篇:羅門群島是壹個位於大洋洲的島國,妳知道嗎?
  • 下一篇:家教和壹對壹輔導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