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並非水火不容
“中國網民人數超過5億人;微博用戶數量今年上半年增長到1.95億人,眾多輿情熱點在新媒體上首發……‘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是麥克風’的全媒體時代悄然到來”,新華網副總裁魏紫川說。
“‘全媒體’有三層意思:媒體種類的集合,媒體間的融合以及全民都是麥克風的傳播環境。這裏最重要的是媒體融合——兩種以上不同的媒體在形態、功能上的融合,形成媒體多功能壹體化的趨勢。”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新聞晚報董事長壽光武表示,報紙轉型的前提就是全媒體,要轉型好必須先認清全媒體。
新媒體能夠迅猛發展,有其獨特的優勢。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周躍敏說:“媒介融合,使新媒體展現了交互性、全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變。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使傳統媒體在很多方面相形見絀。”然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致命性缺陷。“為了吸引眼球,獲取點擊率,新媒體傳播出現了大量虛假信息,有的甚至觸及社會底線”,這些為重振報業提供了空間和機遇。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沖擊。然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並非水火不容”。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並非非此即彼的對立,而是多種媒體***生***融的關系。”周躍敏說。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張東明表示,“向全媒體轉型,必須摒棄媒體新舊之分的觀念,走整合發展之路。全媒體之全,是產品之全,介質之全,終端之全。互聯網以及新技術發展,使各類媒體介質和閱讀終端聚合發展成為可能,必須改變人為把媒體分為新舊媒體甚至視同水火的僵化思維,與其對立排斥不如為我所用。”壽光武指出,各種媒體形態在全媒體時代並非博弈,而是殊途同歸,全媒體化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
堅持“壹體兩翼”,打造“六度空間”
“傳統媒體並不拒絕新媒體,他們壹直是新媒體的融合者,推動者。新媒體上的每壹項新技術,新業務的推廣,紙媒都是踐行者。”壽光武說。
“傳統報業的創新之道,當屬依托原有的傳播主體,重建自身兩翼……”周躍敏用“變”和“不變”概括報業的自救之道。所謂“變”,是依托多種技術平臺的支撐,實現信息的二次傳播乃至多次傳播,大大提升了新華日報作為主流大報的傳播力。他說,在媒介整合領域,新華日報報業集團做了多層次探索:重組“中國江蘇網”,實現了政府官網與新華報業網的合並運營,而目前“中江網”已成為江蘇規模最大的以新聞為主的綜合性門戶網站;與移動聯通電信合作,推出了覆蓋短信彩信WAP和3G等系列的新媒體產品……所謂“不變”,是在創新傳統報業主體的觀念基礎上“有所堅守”,即堅守優秀文化的傳播理念,堅守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公信力、品牌力提升影響力。新華日報近年打造的人文、講壇、思想、新潮等品牌專副刊,因其內容擅長從微觀、個體現象出發,捕捉時代的細節側面,向世人傳播有價值的思想觀念,深受讀者喜愛。
今年8月9日,南方日報進行第八次改版,啟動了從日報向全媒體的轉型之路。“向全媒體轉型的過程,就是將平面媒體的‘信度’(公信力)、‘深度’和‘高度’優勢,與新媒體海量信息的‘寬度’、‘速度’和‘互動度’相結合的過程。以這樣的‘六度空間’經營全媒體業務,有利於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張東明說,此次改版,南方日報設立了即時新聞欄目“南方播報”在線版,讓讀者以較少的時間了解網絡動態;結合網絡熱點做深度話題,彰顯傳統媒體的“深度”;對網絡不實信息進行糾錯,彰顯傳統媒體的“信度”。
報業集團如何在“全媒體”下重建采編組織框架?壽光武說,英國《衛報》及國內《煙臺日報》最早做了探索,形成了“壹種內容、多種媒體、多個渠道、多次發布”的運營模式。這種采編模式,要求記者是全能的——既會寫稿,又會攝影、錄音、攝像。
全媒體環境對於從業人員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李雙龍說,該院增設了新媒體發展、網絡媒體內容制作、深度報道及社會調查方法學等課程。
報業轉型不能放棄傳統優勢
“報業現代轉型,不能忽視甚至輕易放棄‘報紙’這個藉以發展的主體,否則,報業發展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報業要充分認識自身獨有的資源優勢,依托原有報業主體,以此為起點,重新布局謀篇,創新發展。”周躍敏的話,得到與會嘉賓的呼應。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方延明認為,當前媒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核心的地方是不變的:新聞傳播的價值訴求不變,新聞媒體的工具屬性不變,追求傳播價值最大化不變。
“新媒體有新媒體的價值,舊媒體有舊媒體的優勢”。人民日報《新聞戰線》副總編輯萬仕同直言,報業“作為新聞的主要內容提供者”的地位,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改變。“受眾需求的不僅是快餐,還有新聞對於公眾議題和趨勢判斷的引導。那些原創的深度報道、分析調查以及內容形式風格都令人耳目壹新的評論文章,作為營養大餐,可以給受眾帶來獨特體驗。”他說,傳統報紙擁有專業化的采編隊伍,職業化的編輯力量,具備多年積澱下來的經驗,並在大眾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公信力和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
“報業集團要做全媒體,要進行媒體融合,此路不走沒有出路。但不要盲目而上,壹定要想清楚:是要做報業為主的傳媒集團呢,還是以網絡為主的?”壽光武說,紙媒參與新媒體,肯定是為了發展紙媒,繼續保持報業的獨特優勢。他認為,“亦步亦趨”的紙媒融合之路,很難成功,“媒體還是要有特色”。
“向全媒體轉型必須堅持媒體為本,內容為王。”張東明認為,紙媒向全媒體轉型,始終不能偏離媒體屬性,即堅持媒體特色和本質不變。同時,全媒體背景下的內容生產,不能局限於平面媒體上的內容,而是生產適合不同受眾、不同介質、不同終端傳播特性的多媒體內容,從而實現“從內容提供商”到“全媒體信息服務商”的轉變。他強調,黨報是有使命的,不要被互聯網的“唯技術論”嚇倒。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真假混雜,意見表達碎片化,人們更需要壹個“信息管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蔡雯說,以黨報為龍頭的傳媒集團向“全媒體”轉型,必須把人才、信息、品牌等資源優勢與新媒體的利用相結合,打造核心競爭力,使內容生產達到更理想的水平。
省記協主席周世康結合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指出,新媒體帶來了社會輿論空間的大變化,受眾面對海量信息應接不暇,媒體必須提高對話、發問和引導能力——這,既是對媒體水平的檢驗,也是新聞增加思想含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