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吉避兇的讀音是qū jí bì xiōng。
趨吉避兇這個成語出自中國古代的《禮記·曲禮上》,它是壹種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概念。通常用來描述人們對於未知將要發生的事情,完全不知道事情的好壞和結果的時候,所采取的預防措施。雖然這是壹個古老的概念,但是它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趨吉避兇的發音是qūjíbìxiōng,其中“趨”發音為qū,第壹聲,意為追求;“吉”發音為jí,第四聲,表示好的意思;“避”發音為bì,第四聲,意為躲避;“兇”發音為xiōng,第壹聲,表示壞的意思。
這個“趨吉避兇”是指我們在沒有足夠了解某件事情的情況下,而去做壹些有益地保護自己或者避免自己被損害的事情。這種做法並不是不相信命運,而是根據智慧,去采取可行的預防措施。
對於這種精神,中國人從古至今壹直十分重視。在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和中秋節等,人們都會使用壹些符號和物品來祈求好運和避免不幸。
如下:
比如在春節期間,人們會在門口貼上被稱為“春聯”的對聯,因為這些對聯寓意著吉祥如意、幸福平安。同時,人們還會點燃爆竹以驅逐不祥之氣,也會給孩子們發紅包,寓意祝福他們健康快樂。
同樣,在中秋節期間,人們會賞月,吃月餅,***度團圓佳節。其中月餅的形狀和品種多樣,但是每壹個都寓意著好的寓意,例如圓的月餅寓意美好的團圓,柚子皮的月餅則寓意平安好運。
這些習俗和傳統都展示了中國人民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對於“趨吉避兇”理念的珍視。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概念也有著重要的應用。比如在投資和經商中,我們會根據市場情況去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不走冒險的路線,以保證自身的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