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蟠螭,是中國文物界特有的壹種功能神秘的動物形象,自然界並不存在。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白鹿孑蜺於欂櫨,蟠螭宛轉而承楣。”
人們對它的描述、認識很不統壹。有說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壹種沒有角的張口、卷尾、盤曲的早期龍。《廣雅》集裏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有“赤螭,雌龍也”的註釋。
人們最熟悉的無非是龍生九子之傳說,它是龍生九子之壹。螭,或螭首,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而螭吻、鴟吻、鴟尾其實就是壹回事,口闊嗓粗而好吞之特性,遂成與螭首功能有所區別。置於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當然,鴟尾還有鳥和傳說中海上的鯨魚的說法。
顯而易見,前及文獻當中的蟠螭,可以理解為壹種與水有關的“(由)龍生(養出來的)九子”之壹的水龍屬。如果就此定義“蟠螭”,無論從形象上,從與水的密切相關的滅火等諸多功能上,似乎無可挑剔,似乎不存在虎龍之混淆的矛盾。
問題是,在文博界對蟠螭另有壹個比較統壹的認識,是指多見於玉石、青銅等器物上的方首、雙耳、四腿、勁爪、細尾的動物紋樣。傳統意義上的蟠螭應該是老虎,有實物為證。
上博壹件陰刻“長宜子孫延壽萬年”東漢玉勝,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造型個性清晰,幾乎沒有什麽訝異之處。
然而,陜西興平茂陵出土西漢玉鋪首上的四靈造型比較特殊,青龍、朱雀、玄武造型與我們熟悉的、傳統的形象無多區別,令人驚詫的是應該是白虎的位置上,居然是壹只傳統認識的西漢蟠螭!方首瘦腮直鼻,方圓的高凸眼,哈巴耷耳,剛勁利爪鋒芒畢露,盤曲的軀體上細刻“人”字線。
鑒於這件玉鋪首上四個動物紋樣呈現了中國最早、最明晰的四靈組合,因此,這只典型蟠螭,理所應當地以虎認識,它是虎。以此類推,過往這類蟠螭,也應該全部正名為老虎。人們對其意涵功能的判定,也毫無疑義地應該從虎、從中國淵源流長紛繁復雜的虎文化上去探考。
然而,在我們厘清了傳統意義上的蟠螭是虎,不歸龍屬之後,發現許多龍的文物形象呈現了與虎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龍身前置的龍首是明白無誤的老虎頭。如何解釋,如何理解?
按照筆者的研究,中國龍的起源是多元的,它可以是壹個區域範圍內受到當地先民尊崇、敬畏的某壹種動物。如內蒙古草原上的馬頭龍,遼西山區的熊首龍,安徽農耕區的牛首龍、江浙湘鄂水域的鱷首龍,西安地區的鳳首金龍……這種與當時當地先民的尊重物緊密相連的特殊的造龍現象,直至以後仍會導致另類新龍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