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家鄉風土人情作文

家鄉風土人情作文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文化習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呈現出繽紛多彩。身為宜都人,當地有些什麽春節習俗,有什麽方式來除舊迎新呢。我通過走訪調查,對宜都的春節文化習俗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廣義的春節包括年前歲後兩個部分,歲前著重除舊驅邪,歲後著重迎新納福,***同構成傳統春節的兩大主題。狹義的春節,則指正月初壹這壹天。我調查宜都的春節為廣義的春節,時間從年前的臘月二十四日算起,至年後的正月十五結束。

宜都春節文化習俗介紹

1、臘月二十四:小年

臘月二十四日這天,標誌著已邁入年關,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即將放假,農民也放下手中的農活,在外打工的向家裏趕,整個情景都在為年準備忙活。這壹天每家都必須做的事就是陳塵,意思是把家裏裏外外打掃幹凈,整整潔潔迎新年。也有除晦氣,迎來好運氣之意。

臘月二十五日至臘月二十八日:祭祖、打豆腐、做年糕、炒年貨。

在這個時段裏,主要是為過年準備物質或其他壹些祭祖活動。每戶人家都要出門外出祭祖或悼念親人,壹般是在逝去的親人墳前燒壹刀火紙、放壹掛鞭、磕三個頭,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哀思。家家戶戶打豆腐,做年糕是壹項傳統習俗,豆腐和年糕是大年三十不能缺少的菜,其意思是年年節節高。為準備年後親戚來訪和家裏小孩過年有零食吃,每家都要炒瓜子、花生、豌豆、高粱泡子。在這幾天,每家每戶也都要殺雞宰鴨,洗刷各種臘貨,為大年三十的餐桌上作準備。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人們都去市場購買豆腐、年糕和年貨,有些習俗漸成為歷史。

臘月二十九日:祭上天。

這天,每戶人家都要把煮熟的豬頭,供奉在外,燒上兩支香或幾張火紙,在豬頭上插上壹雙筷子,祭上天,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臘月三十日:過大年、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壹)首尾相連。除夕夜我們稱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壹個晚上。

這壹天,是全中國最濃重的壹天,也是最快樂的天,也寄托著人民對來年最美好的祝願。大年三十這壹天,有貼春聯(貼福字)、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四項活動。

貼春聯、貼福字。

壹般大年三十上午,每家每戶都在大門、偏屋門上貼上春聯,壹則表達對來年的祝福之間,二則為過年增加喜慶之意。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吃團圓飯

吃團圓飯是壹年中壹個家庭最為重要的集會活動,壹家人圍在壹個八方桌或大圓桌前吃飯,意味著壹家人團團圓圓。在吃團圓飯前有兩項事要做,壹件事是“叫親人”,就是擺好席後,添上飯,盛上酒,桌底下燒上幾刀紙,請逝去的親人回來過年,並帶上過年錢,以此紀念親人。二件事,放鞭炮,在吃團圓飯前每戶人家都要放鞭炮,壹則表示我家在過年啦,二則表示熱鬧,三則表示除舊迎新。過去的團圓飯壹般是豬牛羊雞鴨肉擺上壹滿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壹般的家庭會吃壹些比如燕窩、鮑魚等等比較名貴的食物。更有壹些人為了方便,壹家人到酒家去吃上壹頓,畢竟辛苦壹年了!吃完飯壹家人在電視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

送燈亮

在過年臨近傍晚時,每戶人家都要為逝去親人送去“燈亮”,即在墳前點燃壹支蠟燭或煤油燈,意思是也叫亡人過年。  

祭竈神

吃過晚飯,家庭主婦收拾停當後,會在鍋中間點上壹盞桐油燈,祭趙王爺,祈福年年吃的飽,吃的好。 

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新年的憧憬之情。守歲時原來壹般是親人圍在火堂,吃瓜子水果,拉家常,火堂裏要放壹個很大的柴蔸子,把火加大的很旺,意味著明年事業興旺,燒的時候也不能用火鉗拷火食,要不然就不吉利。不過現在守夜以看春節晚會或打牌取代了過去的傳統形式了。守夜至十二點時,要大放鞭炮、禮花慶祝新年的到來。還有大年三十家人換下的衣服要洗幹凈。

5、年初壹

農歷正月初壹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剛亮時各家各戶喜炮連連,還要在豬牛欄圈放上壹掛鞭,意味著六畜興旺。

拜年

壹般是晚輩早早起來給家裏長輩拜年,90年代前拜年還要行大禮,拜年後,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送壓歲錢是宜都春節習俗中重要的壹項,意思是壹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俗話說:初壹拜父母。給壓歲錢壹直貫徹於正月,只要晚輩給長輩拜年了,長輩或多或少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圖個吉利,圖個開心。這壹天,家裏成員壹般不出遠門,即使出門壹般只到近的直系親屬家去拜年。

吃湯圓

初壹的早晨每家每戶都要吃了壹碗湯圓和兩個以上荷包蛋,意味著甜甜蜜蜜。

禁忌

宜都人在這壹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故這天不能掃地、倒垃圾,說是會把財氣掃光。這壹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壹年之中有斷炊之虞。不能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血光之災。不吃藥,不看醫生,以求春節平平安安、無病無痛。這天還不能理發,不剪指甲,因為人們在這壹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壹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壹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

遊藝

初壹早晨,鄉村裏、大街上熱鬧非凡,傳統遊藝節目如“踩蓮船”、“跳獅子”、“舞龍燈”等,使節日氣氛顯得十分熱鬧隆重。

年初二:拜丈母

俗話說:初二拜丈母。凡是嫁出的姑娘,這壹天,女兒女婿都要帶著兒女,攜帶壹些禮品到嶽父嶽母家拜年。如果嶽父或嶽母去世,女兒女婿也要到墳頭前燒香磕頭。

初三至初六:走親訪友

宜都拜年有句俗話:拜年拜到麥子黃。但是也有有句話提醒拜年的人要早拜年,這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壹無煙二無茶。在這個時段裏,人們走親訪友,吃肉喝酒、喝茶聊天,打牌遊藝,不亦樂乎。

初八:做發事

初八的諧音就是“發”。這壹天藝人要出去做工,農民要到田裏做點事,生意人要開門營業,希望這天開業大吉,開業大喜,出門大吉,希望全年大吉大利。要不然,全年要註意點,以防不測。

9、正月十五:元宵節(巴巴年)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壹個重要的節日,也延續下來很多有趣的習俗。

吃豬尾巴

十五這天的餐桌上,壹定要有豬尾巴,意思是過巴巴年,過了十五,春節就過完了。小孩吃了豬尾巴,不會流鼻涕,也就是祈福小孩身體健康,健康成長。

做米面粑粑

這天,家庭主婦要做很多的米面粑粑,米面粑粑是用米碾成面後,包上臘豬腸、豆腐幹做成的,蒸熟後放進壇子裏存好,等到三四月份拿出來吃。過去做米面粑粑是用來備春荒的。現在很少有家戶人家做了。

點燈亮

宜都有句俗話: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燈火是光明喜樂的象征。元宵節這天晚上,宜都有點燈的習俗,過去家家戶戶都要在每間屋裏點上煤油燈或蠟燭,現在有電燈了,每間屋裏都開燈,壹般都要亮到半夜,甚至到天明。  

二、宜都春節習俗特征

從調查情況來看,宜都春節習俗主要有以下特征

自發性。從年前臘月二十四至年後正月十五,從籌備過年直到近年完,各家各戶按照風俗習慣自發地忙春節,也都按照各自家庭情況過著不同形勢的春節,有的熱鬧非凡,有的平平淡淡,但都帶著對過去的留戀和對未來的憧憬,走進了新的壹年。

分散性。過春節,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單家獨戶的,很少有群眾性、集體性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時尚文化的沖擊,因分散性的原因,將會致使壹些傳統文化習俗漸漸失去和被年輕人遺忘。

3、單調性。整個春節期間,人們年年過,年年這麽過,過得很膩,也很累。尤其是過年送禮,給壓歲錢這些事也傷腦筋。由於缺乏必要的集體性文化娛樂活動,尤其是在農村更為突出,除了小賭小博外,也別無選擇。縱觀春節全過程,缺乏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人覺得很舊,不新鮮,有個年年要過,年年又不想過的情結。

三、宜都春節習俗發展趨勢

宜都春節民俗是宜都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涵了宜都民俗及藝術的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宜都傳統的春節民俗文化已經逐漸淡化了,許多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習俗已經被淘汰。比如:在隨時都可進補的今天,冬季進補的習俗已不像以前那麽講究,也並不是只在春節才可吃湯圓。

現在由於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裏在禁水,那裏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年初壹嚴禁倒水壹俗已屬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壹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人來客往,不打掃壹下的確有礙觀瞻。因此,從衛生角度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麽講究了。年初壹不能看醫生的禁忌,年老壹輩仍然堅持這個說法,然而這對病人的身體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輕壹輩也大多不在意這個說法。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也就沒什麽殺生會惹血光之災的顧忌了。

從走訪調查情況可以看出,宜都春節節慶的氣氛越來越淡,許多原有的春節民俗已經漸漸被淡化乃至遺忘。壹些具有封建色彩的民俗被淡忘是好事,然而壹些喜慶的民俗被淡忘就使得春節的宜都顯得蕭條冷清,許多人出現了“過年也沒什麽意思”的想法。

今後人們過春節,將會向簡單化發展,吃住行都會交給酒店賓館,也不會局限於家裏,而是走出門旅遊,走出去參加群眾性文化活動,壹些傳統春節習俗會漸漸淡忘,壹些所謂的禁忌也會逐漸被打破。

四、宜都春節習俗的發揚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也最古老的節日,當然這個傳統文化不能丟,更不能失傳,要在堅持中進行挖掘,在發揚中創新

  • 上一篇:請幫我簡單介紹下京劇術語
  • 下一篇:魯迅為什麽說:“自有紅樓夢以來,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被打破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