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小曲”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曲調、曲牌和劇本。
曲調
“通渭小曲”曲調很豐富,據民間藝人講大概有壹百多個,20世紀60年代,文化館就組織專業人員開始了對通渭小曲的搜集與整理,現已搜集,整理出來的曲調有90個(現存錄音和曲譜)主要以“背宮”、“五更鳥”、“崗調”、“緊述”、“慢述”、“五京子”等曲調為代表,這些曲調的搜集與整理,不僅凝聚著許多文化工作者的汗水與心血,而且為今天通渭小曲作為漢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奠定了雄厚基礎。
曲牌
現已搜集、整理的曲牌音樂有20個。主要以“柳青”、“大紅袍”、“滿天星”、“金錢”等曲為代表,它主要是用來連接曲調的過渡性音樂片段。在清唱前也用來作為開場白、引子。
劇本
“通渭小曲”的演唱腳本內容極為豐富,突出表現了勞動人民、純樸忠厚、老實善良的百姓本質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有些也借用神話傳說,用浪漫的手法來寄托勞動人民的向往和誌向。現以整理成冊的劇本有72本,據不完全考證,有壹百多出演唱劇目流傳在民間,其內容廣泛、趣味性極強。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潑辣的語言、濃郁的泥土香味、壹應寓於其中,深受群眾的歡迎。它是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結晶,灌註著勞動人民的心血,是壹部漢族民間文學作品集。
其作品名稱主要有《賣水》、《鬧書館》、《明月樓》、《頂磚》、《全家寶貴》、《杏元和番》、《刺目勸學》、《王祥臥冰》、《兄妹觀燈》等72個劇本。 長期以來,每當傳統佳節,在通渭農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動的最主要方式之壹,而聽“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內容。人們彈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們的文化技藝、宣泄他們的富足之情。
由於小曲本身的喜慶成分,經過了多年的演變,已不再局限於僅僅是漢族傳統節日期間的文化活動內容,更重要的是已發展成為人們每逢大小節日,老人高壽、小孩百歲,甚至是茶余飯後、田間地頭、下雪下雨時的精神食糧,喜好小曲的人們總願意請幾個“唱把式”和“彈拉家”美美地樂上壹番。
有時幾個人擁爐而坐,伴隨著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邊喝邊唱;有時幾個人在暖烘烘的熱炕上,圍著炕桌,吃著小菜,飲著烈酒彈唱小曲、曲盡人醉,躺仰待旦。
馬營鎮更是通渭小曲的搖籃,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五月初五,六月初壹等,每逢廟會,小曲表演成了馬營人不可缺少的主要內容之壹,也是演唱隊之間得以同場競技的難得機會,互相比試,互相示強,互不服弱,聽者看者圍而不哄、擠而不亂。其熱鬧程度,名為小曲,實為大戲,喧賓奪主,實在難得。 弦索
“通渭小曲”的伴奏樂器主要有三弦、板胡、二胡、笛子、揚琴。這些通稱為弦索。其中主樂器為三弦,三弦有“平”、“關”、“當”、“越”四種彈法,平弦為5'15,關弦為5'14,當弦為2'5'2,越弦為1'5'1。越弦最為常用,其次為關弦。
板胡:主要有反調板胡和平調板胡。反調為15弦,平調為5'2弦,兩個板胡同時可進行演奏,效果會更好。
二胡:二胡為5'2弦。
笛子:笛子筒音為5,定調為F調或E調。
擊樂: 擊樂用四片瓦和磬碗兩種。
四片瓦:兩手分執,壹拍二敲和壹板四敲混合使用,右手敲前半拍,左手敲後半拍,有時壹手連敲,有如“滾錘”的效果。
磬碗:壹拍壹敲,起著掌握節奏的作用,當壹曲結束時,常常用連敲以示曲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