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於實踐,道德屬於倫理學範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奴隸社會的道德,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壹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壹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封建社會的道德,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
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欲望。
擴展資料:
道德是壹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壹樣有壹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壹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準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道德的準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壹半正確,壹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對幸福壹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壹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壹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壹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麽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壹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壹方是自由人,壹方是奴隸,那麽道德就是壹方壓迫另外壹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人民網—中國“道”、“德”思想的歷史演變
百度百科—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