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壹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壹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註》。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註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為布道而寫的經書。壹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壹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註》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壹"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註。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箓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壹言壹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壹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壹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壹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瑯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壹"道士、" 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壹種是壹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壹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藥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壹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制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藥。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藥物以求長生。
/view/6683. 更多
2.介紹壹下道教的文化和歷史洗衣機,妳想幹嗎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民族固有的傳統宗教,它是在中國古代宗教信
仰的基礎上,沿襲方仙道、黃老道某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而於東漢時逐漸形成。它相
信人經過壹定修煉可長生不死,成為神仙。將老子及其《道德經》加以宗教化,尊老子
為教主,奉為神明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對之作宗教性的解釋。創始時主要流行
於民間,並成為某些農民起義的組織者和旗幟。魏晉以後,部分社會影響較大的道教徒
因受封建統治者的扶植和利用,導致道教逐漸上層化並與儒家綱常名教觀念相結合;在
有些朝代還卷入了宮廷政治活動。而在民間則繼續傳播通俗形式的道教,從中還衍化出
壹些秘密宗教組織,在有些農民和平民的反壓迫、反剝削鬥爭中,繼續發揮其組織和紐
帶的作用。
道教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隨著派別的不斷繁衍增多,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經籍書
文,後多匯編入《道藏》,其中許多有歷史價值的文獻,對於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
哲學、文學、藝術、音樂,以及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學、化學、天文、地理和
社會心理、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曾產生過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
3.中國道教文化的起源道教與其它的宗教壹樣,是壹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早期教派並非經由同壹途徑,在同壹地區和同壹時期形成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壹個統壹的穩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丹鼎派註重清修煉養,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它是由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東漢後期出現的< >與< >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 >和外丹經< >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小.< >與< >也成為道教產生的另壹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展,時間上前後相錯,並無統壹的具體創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壹的稱呼,道教壹詞道見於< >.依此可見道教的產生可以由< >< >< >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誌.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產生的社會背景如下:第壹來源於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第二來源於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第三來源於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第四來源於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第五來源於古代醫學與體育衛生知識. 道教的歷史淵源誕生於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漢武帝時期直接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傳入與興盛對道教的產生有 *** 和推動作用. < >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氣化學說,2.三名同心的調和論.即主張君,臣,民直協調***處.3.陰陽五行的災異說.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 >的神仙系統壹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它具有兩個神學系統:即天地陰陽系統.與神仙系統.這兩者是平行關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 < >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提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壹部外丹經.其文字古奧難懂,其真義令人不易捉摸. < >是進壹步了解五鬥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五鬥米道與太平道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非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的悲劇,反而在演變為天師道以後,成為道教的正宗.。
4.求道家思想發展史1、起源:《漢書·藝文誌》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黃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殷商文化密切相關
老子畫像
[3]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誌,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3、興盛:戰國時期,道家形成三個派別,楊朱派、黃老派和老莊派,除了老莊派外,楊朱派和黃老派都曾興盛壹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壹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國統壹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壹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壹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輝煌: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壹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家罷黜百家”,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
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壹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壹直延續至今。
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托,但它絕大多數時候處於邊緣化狀態,只能在文藝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而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也起過重要作用。
9、復興:晚清,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5.中國道教起源老子那個是道家,道教和道家有淵源,但不是壹回事……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這壹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範,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
6.中國道教歷史淵源道教正式創立於東漢末年,其標誌是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
南北朝時期經過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與佛教並列的中國正統宗教之壹。
南北朝以後,五代統治者基本上都重視儒釋道三教,只是各個皇帝對每個教的喜愛、信奉程度有差異,有的更重視佛教,有的更重視道教。在尊奉的同時,統治者也加強了對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時期,道教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而得到進壹步發展,形成了多種流派,元以後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壹派兩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對統治階級的影響遠遜於唐宋時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采取嚴厲限制的方針,道教更加衰落,活動主要在民間。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道教亦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西方思想的沖擊。道教進壹步衰敗,在中國五大宗教中降為教團勢力和政治影響最弱的壹個。許多道士文化素質低下,宗教知識缺乏。道教組織松散,各地聯系和團結不夠緊密。但仍有壹批道士潛心修煉,著書立說,課徒傳戒,使道教法脈得以延續。
中華人民***和國建國之初,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開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運動。
經過民主改革,中國道教徒加強了聯系和團結,在沈陽太清官方丈嶽崇岱道長的倡儀和 *** 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於北京召開了道教界第壹次全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由嶽崇岱任第壹屆理事會會長。中國道教進入壹個新的發展時期。
7.中國道教文化的起源道教與其它的宗教壹樣,是壹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早期教派並非經由同壹途徑,在同壹地區和同壹時期形成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壹個統壹的穩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丹鼎派註重清修煉養,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它是由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東漢後期出現的<<;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黃庭經>>;和外丹經<<;抱樸子.內篇>>;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小.<<;老子>>;與<<;莊子>>;也成為道教產生的另壹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展,時間上前後相錯,並無統壹的具體創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壹的稱呼,道教壹詞道見於<<;老子想而註>>;.依此可見道教的產生可以由<<;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而註>>;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誌.
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產生的社會背景如下:
第壹來源於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
第二來源於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
第三來源於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
第四來源於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
第五來源於古代醫學與體育衛生知識.
道教的歷史淵源誕生於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漢武帝時期直接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傳入與興盛對道教的產生有 *** 和推動作用.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氣化學說,2.三名同心的調和論.即主張君,臣,民直協調***處.3.陰陽五行的災異說.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太平經>>;的神仙系統壹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它具有兩個神學系統:即天地陰陽系統.與神仙系統.這兩者是平行關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
<<;周易參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提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壹部外丹經.其文字古奧難懂,其真義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註>>;是進壹步了解五鬥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五鬥米道與太平道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非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的悲劇,反而在演變為天師道以後,成為道教的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