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木鼓”,俗稱“魚子”。形圓而刻做魚形,故號木魚。中間掏空,擊之作聲。通常放在經案的右手邊,以右手持木棰敲之。誦念經文時配合經韻而使用,經文的每個字都要落在木魚的點子上。《無上秘要》:“木魚清磐,振醒塵寰。”
帝鐘
亦稱三清鈴、法鈴、法鐘,道士行儀時的法器。帝鐘有手柄,柄端稱“劍”,呈“山”字形,是道教三清的象征,代表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帝鐘有降神、驅魔的作用。法師施法時以單手持柄搖動,其叮呤叮呤的聲音,意為“振動法鈴,神鬼鹹欽”。
磬
分為兩種。壹種稱為“圓磬”,圓形而中空,銅制或鐵制,壹種稱為“扁磬”,又叫“玉磬”,形似曲尺,曲角120°,玉石制成。道場上多用前壹種,通常放在經案的左手邊。磬的主要作用是通報神靈,也可以消災解厄。平時道教徒或香客進殿朝拜,殿主在其擡頭起身之時擊磬。道場誦經時配合科儀,也要擊磬磐。
引磬
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狀,銅制,器底隆起之頂端,附有木柄,以便攜持。木柄有繩,連壹鐵桿或銅桿。道眾在醮壇朝拜或“轉天尊”時,持而鳴之,用以引導道眾,故名“引磬”。
鐘
壹般由銅或鐵鑄成。鐘內無舌,擊之發聲。有大鐘和小鐘之別;大鐘用於道觀早晚開靜、止靜時,配合大鼓和板使用;小鐘用於道場作為法器,與鼓配合擊打。《道書援神契》:“古者祭樂有編鐘、編磬,每架十六,以應十二律及四宮清聲,又有特懸鐘、特懸磬,特懸者,獨懸也。今洞案金鐘、玉磬,又有大鐘等,皆本諸此。”
鼓
圓桶形或扁圓形,邊圍鼓起,中空,兩面或壹面蒙以皮革。鼓有大小之分:大鼓用於道觀早晚開靜、止靜時,配合大鐘和板使用;小鼓在道場作為法器,配合小鐘使用。鼓的聲音,被認為具有通神和辟邪的作用。道教對擊鼓頗有講究,可以打出”風雲雷雨”的模擬音響,且能配合經韻板眼,謂之“花點”。《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凡建醮道場行法事時,必先鳴法鼓”。
鐺
又稱“單音”、“銅鼓”等,俗稱“鐺子”。是用小銅鑼固定在長柄的木框上,用撥子敲打出聲。如果是十面小鑼固定於同壹木架,安上長柄,則稱“雲鑼”或“雲璈”。
鈸
亦名“銅盤”。壹般為銅制。形狀是中央隆起的圓片,在其隆起部位系有紅布條。有大小之別:大的稱為“饒鈸”、“鬧鈸”或“大鈸”,小的稱為”釵”或“釵子”。擊打時雙手各持壹片的布條,合擊發聲,也有的把壹片置於圓形的凹狀布墊上面,用另壹片去擊打。在道場上,通常和鐺子配合使用。
鈴
又名“三清鈴”、“搖鈴”、“帝鐘”、“法鐘”、“法鈴”等。壹般為銅制,有柄,鈴內有舌,搖動發聲。柄的上端為“山”字形,象征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認為,法鈴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在道場上使用時,須以單手持之,向壹邊有節奏地搖動。《上清靈寶大法》:“振動法鈴,神鬼鹹欽。”
笏
又稱“圭簡”、“朝簡”、“朝板”、“奏板”、“玉板”、“玉笏”、“手板”等。原是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見時所執的手板,上面可以記事,以免遺忘。朝中之笏有壹定之制,天子用玉,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則不受此限,根據條件均可使用。舉行道場時,高功登壇,雙手捧笏,如對天庭。《道書援神契》:“古之公侯皆執圭,周禮有桓圭、信圭、躬圭,禮記:士執魚須文竹木簡之類也。”
如意
壹般為玉、木、骨制成。形狀略曲如“心”字,有三點:首尾兩端作雲形或芝形,中央壹點圓形。象征“道化三清”之意,又喻壹心尊三寶(即道寶、經寶、師寶)。《太清玉冊》:“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眾魔。《上清經》:“天尊手持如意,宣說玉樞寶經。”道教方丈在宣說經教或其他隆重科儀中,亦手持之。
法印
壹般為木制、銅制或玉制。印面上刻著具有道教含義的文字,甚至有的還刻著完全符式化的圖案,印鈕壹般是獅子或其他避邪獸。道教自從祖天師張道陵開始傳有法印,沿襲至今。法印是道教奏達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洞玄經》:“法印照處,魅邪滅亡。”
法劍
又名“寶劍”、“令劍”、“七星劍”。在鋼鐵鍛制的劍身兩面,各鑲有青銅制的北鬥七星圖樣,靠近劍柄處有龍、符的圖案。道教認為寶劍是斬妖誅魔的強力法器,張天師的家傳寶物即為寶劍及天師印。通常劍身單薄的七星劍是以兩把並握使用,有時也可分持兩手,又稱“雙劍”或“合劍”。也有壹種是在劍身上刻有符咒的木劍,多半使用可以避邪的桃木雕制,又稱“桃劍”。道士在行法時,也有拿菜刀代替法劍者。
令牌
又名“雷令”、“五雷牌”。為圓頂平底之木牌。側面邊圍刻有二十八宿的名稱。上圓下方的形狀,象征天地。令牌是道士差遣神靈的神聖法器,有辟邪的作用,也可用於差遣雷神。令牌的形狀與圖案並不完全壹致,如有的刻有龍或寶劍,有的刻有“五雷號令”、“總召萬神”等。《道書援神契》:“周禮,牙璋以起軍旅,漢銅虎符上圓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狀,背文作壹坐虎形,銘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將用令牌,此法也。”
甘露碗
又稱“水盂”、“水碗”或“清水碗”。在道場上用來盛裝法水(又稱”甘露”)。古為竹制品,今多為黃銅制。其器如茶杯狀,口略大,杯子周圍繪有”五嶽真形圖”。但也有飯碗狀的水盂,口略窄。道場上的高功,常以左手持盂,右手拿著楊柳枝(或用塑料樹枝代替),沾取盂中的聖水,遍酒醮壇以示凈場,《靈寶濟度金書》:“楊枝灑凈業垢,解除塵穢於無形。”有時象征普施甘露,濟度亡魂,《太上全真晚壇功課經》:“甘露流潤,遍灑空玄,拔度沈溺,不滯寒淵。”
鎮壇木
又名“震壇木”、“奉旨”、“凈板”等。為略呈長方體之木塊。頂面稍有隆起,底面平坦,以漆塗成紅色。正面刻有“萬神鹹聽”四字,兩端刻有乾坤、坎離四卦。在道場進行中,鎮壇木被置於桌上,由高功配合科儀使用。道士專行法術時,也用來拍擊桌面,威嚇惡鬼邪魔。
令旗
為高功在醮壇發號施令的旗子。旗為三角形,旗面為黃色,鑲以齒狀紅邊,上有壹條黃色紅邊的飄帶,旗桿壹般為藤制。旗子上書“敕召萬神”四字。
幢幡
法壇儀仗常用法器。幢、幡的區分在於:幢頂有蓋,並有執桿,可以手持;幡頂無蓋,有手持者,亦有懸掛於神像兩側。法壇設置幢幡主要用於盟天告地、昭真召靈。
朝笏
又稱圭簡、朝簡、朝板、奏板等。原是古代朝廷上官員所執的手板,上面可以記事,以免遺忘。在道教法壇上,仍尊古意以示法師向帝尊奏告;朝拜時均是兩手恭執朝笏於胸前,以表尊敬。
天蓬尺
亦名“法尺”。為長形方木。六面雕滿了日、月、二十八宿的名稱,及三星、北鬥七星、南鬥六星等圖案,還有天蓬元師的聖號。以此行使天蓬元帥的神力,具有辟邪除魔的作用。《道書援神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後羿死於桃棒,故後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類也。”
法繩
又名“鞭”、“法鞭”、“凈鞭”或“法索”等。木柄上雕有蛇頭狀花紋,其下接有檾麻或棕櫚等纖維搓成的繩身,繩後亦有結尾,看去儼然壹條完整的蛇。蛇頭部分塗有朱漆,上有八卦圖案,更精細者甚至從蛇口處還有人頭露出。此外,也有的利用天然的曲木來表現蛇身。道教認為法鞭可以鞭撻妖魔,辟除邪怪。道士行使法術時常緊握蛇頭,用力抽打。
師刀
即法師所用的刀。壹種是黃銅制的短劍,劍鋒很鈍,前端呈橢圓形,柄上串有銅錢或小鐵環,形狀頗為怪異。另壹種是銳利的鐵刀,又稱”巫劍”,形態介於法劍和菜刀之間,上面刻著太上老君的聖號。
雙鐧
是壹對四角形的棍棒,前端略細,銅身雕有瘤狀的結節,相當於鞭之類的武器。多為臺灣的紅頭道士使用,在驅除惡魔的儀式上,手握雙銅揮舞,做出猛烈的動作。
龍角
閭山派所用,亦名“角”、“海角”、靈角”、“號角”或“角笛”。大陸道士壹般使用海螺,又名“法螺”;臺灣的烏頭道士使用牛角,紅頭道士使用錫角。壹般內外遍漆朱色,有的刻有北鬥七星及南鬥六星的圖案及日、月字樣,也有的在吹口處纏以紅布或紅繩。龍角是從戰爭中的號角轉變而來,道士藉其音響,以為召集神靈、祛除妖氛之用。
草席、傘、掃帚、燈籠
鋪在法壇的草席,是用來表示聖域的範圍,如果草席卷成棒狀,也是壹種降魔用具。臺灣的烏頭道士在舉行拜表儀式時,常在壇上打壹把傘,遮斷穢氣不使侵身,以保持自身潔凈。掃帚也是排除邪穢的用具,有著類似法器的作用。法壇上懸掛燈籠,具有召請各路神抵降壇的含義。
手爐
道壇法器。即:有柄的香爐。用手持爐,故稱手爐。古代灌獻之禮用圭瓚,瓚的形狀像盤,內盛放祭酒,手柄像圭,執柄以行灌獻之禮,手爐即源於此。道教儀式有上爐香科儀,法師執手爐燃香,以行祭
拷鬼杖、打鬼杖、打鬼棒:壹般是用在超度道場,鎮道場,必要時驅邪用
天皇令、財神令:用來請神的信物
步罡毯:在法會(如,九皇會)時,踏罡步鬥在地上的
龍虎旗:祭祀活動的壹種三角形旗幟, 分龍旗、虎旗、馬旗、象旗等動物的旗幟,統稱龍虎旗。
拂塵:很少在道場中使用,壹般是神仙的法物或高道的法器
朝簡:道場中的經師都可以使用的。上奏拜表使用。對上界、下界(鬼)都是可以使用的。
.聖卦:也稱“聖杯”。壹般在神案前都有壹對。有陰陽之分。主要用於作為神明回答的依舉
玉圭:同“如意”、“朝簡”相似。但玉圭只能對上界(神明)使用
還有桃木劍 銅錢劍 銅鏡 八卦鏡 長命鎖、符牌、八卦錢、尺郭錢、貔貅 五帝錢 十帝錢
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