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王者所著,在法衣中最為上等。天師聖主常著黃袍。紫色:大師講經所著,亦可為天師老臣。紅色:上等法師所著,上表祈福所用。青色:中等法師所著,拜鬥,祝壽常用。綠色:下等法師所著,散人仙客亦著。黑色:鬥部著。白色:冥司著。
道袍有兩種含義:
壹種源自中國古代漢服“褶”(相傳周武王親制),在明代演變為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作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後在清初“剃發易服”的政策下消亡。 其特點是直領,大襟,兩側開衩,有暗擺,為漢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之壹。
另壹種則是道教服飾。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道教道袍承傳有序從未斷代為道袍之正宗
道袍有藍色、灰色、黃色、棕色,暗紅色,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壹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裏側。
道袍是明代極其流行和典型的壹種便服,在明代由於道教為國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比把道袍當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飾之壹。道袍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壹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裏側。
道袍也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寬壹尺四寸,右腋開襟,有兩飄帶;中褂則多為對襟。道袍,又稱“得羅”,與大褂相似,袖寬壹尺八寸以上,長短隨身,青、藍色,象征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
擴展資料:
道袍在明代的時候非常流行。幾乎就是讀書人的“標配”,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叫這種衣服叫道袍,因為讀書人懂得的道理多。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袍特點:
其壹是“不與俗移”,也就是說不管社會上的人穿什麽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變,這其實也是道士特立獨行的人格的表現;
其二是“不異服”,穿的都是黃帝所制之衣冠,也就是漢族服飾,不穿其他的服飾。所以道教服飾千百年來,其實變動是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