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十大最好聽相聲:
1、《相聲五十年之現狀》
這個節目是老郭在他還未爆紅全國時期的作品,也是小編心裏分量最重的壹個段子。
實話實說,這個段子包袱並不多,笑料也很老套,比起那些我字系列、妳字系列的作品來說,‘笑果’遜色不少。但是,這個段子立意太過深刻,像小編這樣的相聲愛好者聽後,甚至都會鼻頭壹酸。
段子開始首先回顧了相聲壹百多年的歷史,從開山祖師爺開始,悉數了歷代前輩,緊接著又盤點了近年離世的相聲名家,繼而發問如今的相聲為什麽會淪落到今天這樣。
也許是因為我幼時學過幾年評書、相聲的緣故吧,對這門藝術有著特殊的感情。
2、《我是黑社會》
這個段子不僅僅是老郭的代表作,更是創立其風格的經典之作!記得2006年老郭爆紅時,小編這邊的報紙是這樣介紹老郭的:十秒壹次小笑,半分鐘壹次大笑!這是老郭的招牌,也是他的創新。
那種用密集的包袱組成壹句話,而這個包袱還可以翻來覆去地來回使用,是老郭的獨創。比如老郭去紋了個紋身,用的是貼畫,這引發第壹次笑聲;貼畫裏還有蠟筆小新,引發第二次笑聲。
不自禁地唱起大象,大象,引發第三次笑聲;下雨了貼畫被沖掉了,引發第四次笑聲;渾身像是血,來往的路人紛紛給錢,引發第五次笑聲。壹句鋪墊,幾句話的功夫裏,讓觀眾哄堂大笑了五次,這正是老郭的風格。
這段《我是黑社會》是小編笑地最爽的壹段相聲,也是至少30年裏最好的新段子之壹,苗阜、王聲的《滿腹經綸》比之這段還稍有些遜色。
這段相聲是老郭在他巔峰時期的得意之作,如今的老郭太忙,怕是沒有時間再去創作這樣的經典作品了。
3、《八大改行》
《八大改行》是老郭為數不多的幾段沒有太大改編的傳統相聲,基本上是遵照老先生的錄音趟下來的,而且是小編唯壹聽過的全本《八大改行》。
由於舞臺時間的限制,演員是沒有機會說全八大的,壹般只說三大。像是侯寶林大師的《改行》裏,也只有三位。類似情況還包括《八扇屏》、《扒馬褂》等等。
這個段子實在是太吃力、太考驗基本功了,老郭從抓髻趙到大金牙,從劉寶全到仙玲花,把八位老藝人說了個遍。
又從評戲學到拉羊編,從京劇學到蓮花落,運用了多種唱腔。足可見非凡功底。就憑這壹個段子,老郭的基本功在當今相聲界無人可及。
這個段子曾經在小編的手機裏存了兩年,後來把它截成了片段,壹個壹個地聽,壹個壹個地也學著模仿,這算是個範本,也是後人學習傳統相聲的資料。
如今的老郭大概是不會在使《八大改行》了,他自己的解釋是壹萬個觀眾就十個要聽《八大改行》的,我不能因為妳壹個人得罪其他的觀眾,估計還有個原因是老郭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年輕的小夥子了,大概也使不動這麽高強度的段子了。
事實上,這路段子,使壹遍也就夠了,本來就是個教科書式的節目,沒必要常演常新。
4、《濟公傳》
《濟公傳》這個節目到底是評書還是單口相聲,老郭自己都沒解釋清楚,在這裏姑且算成是相聲吧!
這實在是壹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節目!自從有了《濟公傳》,老郭得了個外號,叫做“坑王”,每次都挖壹大堆坑,每次都不填上。說了這麽多年,九度黃淑女才說了兩度,好家夥!這哪裏是個頭啊。
因為遊本昌老師的濟公形象太過深入人心,所以再去創造壹個濟公實在不容易。因此,老郭為了這個人物下了很大心思,從說話方式就與眾不同,到最經典的吃飯情節。
目的都是要為郭德綱版濟公貼上標簽,也許觀眾想到的濟公形象依舊是遊本昌老師,但是說起話來是沾牙倒口的老郭,這就是壹個嶄新的人物。
5、《西征夢》
老郭著實改了不少傳統相聲,像是《白事會》、《栓娃娃》、《夢中婚》,而小編認為改的最好的就是這段《西征夢》。
《西征夢》是最古老的傳統相聲,出自於開山祖師朱少文先生,歷代前輩均有改編,像是張壽辰大師改編的《打明白》,但像老郭這樣幾乎是重新寫了壹遍,還真是不多見。
這個段子裏,老郭刻畫了壹個無用之人做了壹個春秋大夢,其中提到的‘老和部隊’至今還是老郭最大的粉絲社團,可見這個作品的影響力。
而德雲社十周年的時候,老郭搭檔石富寬先生的也正是這段《西征夢》,可見老郭對這段相聲的喜愛程度。
比起謙哥捧的《西征夢》,石富寬先生更加平和、明快、紮實,不鬧騰又四平八穩,那時的謙哥還沒達到師傅的捧哏水平。不知道要是再演這個節目,謙哥是不是會更加出彩。
6、《酒令》
這個節目最早出現在德雲社15周年的慶典上,由德雲社的三大頂梁柱老郭、謙哥、高老板合作完成。是老郭最經典的壹個改編自傳統的群口相聲。
小編至少看過七八個版本的《酒令》,老郭這版是最搞笑的。事實上,《酒令》這個段子笑果並不好,要不是有名氣的演員是無法讓觀眾坐住耐心去聽的。
老郭在這裏加上了劃拳的戲份,壹種拳壹段笑料,尤其聽到老虎棒子雞的時候,真是令人前仰後合。上菜的壹段,反響並不大,也虧得是老郭,要換做別人,怕是要轉臺了。
如今的老郭常在演出尾聲的時候,把高老板請到臺上,和謙哥***同表演壹段,這些節目都沒個名目,算是個玩笑戲作,只有這段《酒令》是改編傳統,獨立成節目的經典。
7、《我要上春晚》
這個節目可算是老郭發跡之後,對主流相聲界的檄文。似乎就是因為這段相聲之後,姜昆等壹幹大佬開始集體炮轟老郭。
事實上,相聲本身就是諷刺藝術,要做的就是針砭時弊。春晚的沒落有目***睹,拿它當題材,是符合潮流的。
而節目裏拿春晚相聲開涮,且不管老郭是否有意為之,本身也沒有錯誤,可以拿男足當笑話,就可以拿春晚相聲開涮。
老郭的開涮不無道理,小編小時候就聽老藝人說過,相聲最多只有四個人四個人以上那不叫相聲。
可是,自從姜昆先生的《回眸望九》開始,十數人的相聲層出不窮,甚至侯耀文先生都免不了俗套,竟然來了個12個人的《十二生肖大拜年》。
這的確是春晚相聲的毛病,時間的緊湊已經不能給相聲演員發揮的余地了,也就沒有了《虎口遐想》、《宇宙牌香煙》、《五官爭功》了。
我很多年前就在想,希望春晚可以放過相聲,不必要跟京劇壹樣,不管有沒有人看,都必須要有壹個節目。讓喜歡相聲的觀眾自己去看吧!也許對相聲有益無害。
8、《大返場》
當年的老郭酷愛返場,大概是因為想要表現得德雲社的火爆吧!有些人說他返場是不尊重觀眾和其他演員的表現,我是不能茍同的。
因為那時候賣的就是老郭,談不上壓住了其他演員;觀眾看的也是老郭,自然希望多看他壹會,更談不上不尊重。
印象裏德雲社十周年的大返場是創造了返場記錄,壹直到淩晨,在主持人、電視臺都撤了的情況下,老郭返場了32次。說是32次,其實有些算是湊數,但這段和謙哥、王玥波的節目堪稱返場中的經典之作。
老郭、謙哥三次戲耍玥波,壹次比壹次耍的厲害,小編當時看這段節目的時候,感覺點睛之筆在於王玥波,玥波幾乎是沒有臺詞的,但是笑點全在於他,他的使相,換做他人,估計達不到這個效果。
如今老郭和玥波似乎有了些嫌隙,很難再看到他倆同臺了,這對觀眾來說是個損失,謙哥捧的固然好,但是和玥波風格不同,很難讓謙哥演成壹個老實人,在臺上處處受到擠兌,謙哥更俏皮,雖然受擠兌,還能絕地反擊。
9、《大實話》
《大實話》自然不算是壹個相聲,但是作為德雲社出場率最高、觀眾最熟悉的節目,實在是不得不提。現在的老郭演唱大實話的時候,謙哥是不搭腔的,因為謙哥深知,張文順老爺子的搭腔堪稱經典。
壹段平淡無奇的小曲,竟然能夠幾次引起哄堂大笑,這正是張文順先生最擅長的捧哏方式。老頭斜著個肩膀,壹臉壞笑,墊的話可以說是常演常新。
在他最後壹次登臺,話幾乎已經說不出來的時候,表演的最後節目正是這段《大實話》,也難怪老郭稱他為“著名大實話捧哏表演藝術家”。
10、《列寧評戲》
《列寧評戲》這個段子有很多名字,以前叫做《唐山評書》、《列寧在1918》,是壹個幾分鐘的小段。小雖小,但很精,用來做串場最好不過。
現在老郭和謙哥表演的《列寧評戲》,基本上都用做返場,只把唱詞那段演繹壹下,不算是個正經八百的段子,而老郭和月波那版的《列寧評戲》,則是有頭有尾,是壹個完整的段子。
這段視頻,網上依舊能找到,那是十多年前,老郭還是小郭,光頭還是有濃密頭發的時侯。那時,老郭第壹次進北京,合夥搭檔的正是王月波,就在電臺錄了這個僅僅六分鐘的小段。
這樣的小精品大概是跟師傅侯耀文學的,侯先生在春晚裏表演過兩個幾分鐘的串場節目,壹個叫做《打岔》,壹個叫做《戲迷》。
《打岔》是我認為的最經典的小段;而《戲迷》則跟《列寧評戲》風格類似,只不過壹個套的是京劇,壹個套的是評戲。
老郭的返場節目有很多,但大多以笑話、唱腔為主,真正可以獨立成段的節目,其實不多。而這段《列寧評戲》正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