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尊崇“孝道”的文化大國,對父母慈孝,在古代來講,幾乎是人生頭等大事之壹。
儒家《孝經》開頭就明確寫出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說是我們自己的身體,都是因為父母才得來的,所以要十分珍惜愛護,這也是為什麽古人不剪頭發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眼裏,連愛護頭發絲兒都是孝順父母的壹種體現。
在中華文化中,“孝”是排第壹的,不僅孔子推崇孝道,闡述孝的重要性,印度即其它亞洲地區也有推崇類似的倫理觀念,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是古印度人,他就曾生生世世報答壹切父母恩,因孝親而成佛。
在《六度集經》中,佛告訴眾比丘:“我生生世世奉持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我成為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據說佛成道之後,仍然對父母表現出孝親的行為,他為父親度化,為其闡明世間真理,在其死後,又親自收殮屍棺安葬;對其母親則是為報懷胎十月的恩德,連續幾十天為其宣說《地藏經》。
釋迦牟尼說自己是因此成佛,其實他成佛後也是更加盡心盡力地奉行大孝之道。佛教的這種觀點和中國本土的觀點不謀而合,在中國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壹個人人品的重要標準,除了不隨意傷害身體外,古代還有守孝三年的說法,即父母去世,即使再大的官,也要暫時停止壹切事務,回鄉守孝三年,否則就會遭到彈劾,被世人指責沒有孝心。
對父母慈孝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畢竟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沒有父母從小到大含辛茹苦的撫養,沒有他們的包容,就不可能有健康成長的子女,因此,自古以來,孝就尤為受到重視。
清代有句經典俗語,叫“百善孝為先”,就足以說明中國古代對孝道的註重,孝是對父母的壹種發自內心的尊重,是對父母付出的壹種積極回應,也是人性倫理道德的壹種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