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整理推薦的金融中介機構變遷中的金融市場,歡迎各位金融畢業的同學閱讀,同時為大家推薦!
摘要: 金融中介是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之壹,在間接融資領域吸收發放貸款,在直接融資領域為籌資者和投資者牽線搭橋。我國的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聯系應放到整個金融體系中去研究,二者的發展目標都是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分散管理風險的金融功能。為了***同的目標,二者相互協調,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具體表現形式的發展聯系。
關鍵詞: 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功能
從金融活動的角度出發,金融中介是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之壹,在間接融資領域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在直接融資領域為籌資者和投資者牽線搭橋。這壹層面的聯系說明兩者間的發展會相互促進,金融機構的成長壯大有利推進金融市場提高效率,而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會為金融機構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發展動力。
從金融體系的角度出發,它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同構成。經濟實體要在自有資本之外融資,不是直接找金融市場,就是找金融機構,它們是金融體系的兩個互補部分。從這壹層面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並非意味著金融中介的高度擴張壯大。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二者中往往其壹居主導地位。因而如果用規模和地位來衡量二者的發展,它們的聯系通常是反方向的。然而,用提高金融效率和促進經濟增長來衡量二者的發展更有意義,此時它們的聯系是正方向的,即在以高效資源配置為目標的金融體系中,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同發展。
具體到我國的金融中介機構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聯系,基於特定的歷史政治因素,本文將從兩個階段進行研究,壹是轉型初期的金融機構多樣化階段,二是全面改革的金融市場化階段。第壹階段主要是以金融機構的改進發展帶動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活躍,第二階段是金融市場的高速發展不斷對金融中介的運作創新和改革提出要求和提供動力。所以,我國金融體系與結構的發展過程,是壹個以更好的實現金融功能為***同目標與核心力量,促使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相互推進的過程。
壹、轉型初期的金融機構多樣化階段
(壹)金融改革初期的背景
在堅定了改革開放道路以後,我國實體經濟逐步向市場化深入。貨幣是有效的商品流通的重要保證,為規範貨幣流通就要建立經營管理規範化的金融機構。我國在缺乏經驗的改革初期,金融中介結構首先產生並居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履行初級的金融服務功能,在壹定程度上滿足了市場化初步階段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
金融機構發展先行壹步,是與我國金融改革的政府主導特性和中國缺乏私有資本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分不開的。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啟動後,中國政府財政能力逐漸弱化,在主觀上把通過對金融的控制來實現經濟調控作為壹個自然選擇。與此同時,政府看到了實體經濟發展對金融機構的需求愈加迫切。金融機構對貨幣市場調節的間接性壹方面可以作為強有力的中央宏觀調控的手段和工具,另壹方面也壹定程度上客觀地促進了資金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在由計劃向市場的轉型過程中,各方利益相互作用,使存在的問題反映到當時的金融體系格局中。這就為經濟運行對金融功能提出更高要求,進壹步優化金融體系指明了方向。
(二)金融機構多元化
1983年金融改革正式啟動以來,中國金融改革走過了壹條機構多元化道路,改變?大壹統?銀行體制下只有壹家金融機構的形勢,中國初步構建起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租賃等不同業務形態的多元化金融中介體系。此間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形成,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區域性銀行開始出現,城市信用合作社和信托投資公司迅猛發展。另外,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
在面目壹新的金融機構體系下,銀行等金融中介的業務與功能也在不斷擴大豐富。1985年,我國終於走向?實存實貸?的市場化資金管理體制,借貸資金不再是從前的完全由計劃指標分配,而是由中央銀行實行間接調控功能,邁出了資金自由有效配置的第壹步。198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專業銀行之間的資金可以互相拆借?。同業拆借業務的展開使我國的貨幣市場加速融通,逐漸形成了全國範圍的以大城市為中心的跨地區融資網絡。
二、轉型初期金融體系格局存在的問題
(壹)投資利用率低下
改革開放以來,隨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多和儲蓄的不斷積累,我國的廣義貨幣M2超比例多於證券資產。甚至到改革新紀元的2001年底,M2仍維持在165%的高水平。而在資本高效利用的美國和日本,同期的這壹比率為79%和113%。可見,我國巨大的潛在投資資源並沒有轉化為實際高效的產能,雖然這由眾多社會經濟因素導致,但當時存在的缺失金融功能的金融系統格局是難辭其咎的。
(二)殘余的計劃型管理經營思路
改革初期建立的國有商業銀行仍在很大程度上擔當著行政委派的角色,多年來在指令性貸款下不堪重負。另外,?實存實貸?仍受到信貸規模限額的控制。旺盛的市場需求、金融機構體系內的競爭、以及混業經營浪潮中跨國銀行的沖擊,進壹步突顯了有較大控制力的國家乃至地方政府指令性資金配給的弊端。可見,有效的金融市場尚未形成,它正等待實體經濟與金融中介相互作用,從而使金融市場化需求不斷加強的`呼喚。
(三)缺乏規制與約束
90年代末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加快,新開工項目大規模建設,鋼鐵、水泥等建築性原材料行業也隨之大幅度提升融資規模,整個實體經濟呈現過熱趨勢。在缺乏內部和外部約束的情況下,金融中介機構盲目地進行高息攬存,又忽視對貸款需求企業或機構的信用評級與監督。統計資料顯示,1997―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依法關閉了42家有問題的吸存金融機構。
三、全面改革的金融市場化階段
(壹)金融中介的市場化功能拓展為金融市場化做出準備
金融中介的發展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興起提供了壹個突破口,它進壹步刺激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推動著金融改革的前進。如證券公司提供自營、代理證券買賣業務,便利了資本市場的交易;信托投資公司活躍在資金調劑之中,預示金融市場形成發展的巨大可能性;商業銀行的現代信用貨幣創造機制在實體經濟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下,帶來金融規模的擴大,從而構建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場逐漸成為客觀需要。
(二)金融市場化新階段
西方國家為滿足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要求不僅全面加強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力量,鼓勵直接融資,還開拓出各種金融工具,乃至具有跨期選擇、虛擬等特性的衍生金融工具。相比之下,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的金融市場化也在加速推進。
這壹階段裏,我國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基金市場相繼產生並逐漸壯大。主要表現如股票市場市價總值由1991年的0.51%上升到2003年的36.32%,國債發行額由91年的281.25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6 280.10億元。創新產業的成長,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實體經濟投資的擴大,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活動的參與度,金融市場有了很大發展,資源配置方式越來越多地通過金融市場進行。
(三)高效運轉的金融市場?反哺?金融中介
金融市場的發展使我國金融業以更加強勁的態勢沖擊傳統框架,金融中介必將在新的環境中迎來效率意義上的發展:市場競爭激勵傳統的金融機構進行制度革新和產品創新;金融監管市場意識加強,放松對金融機構業務範圍的嚴格控制;高端金融服務發展空間廣闊,等等。
在實踐中,市場化的金融創新不斷推進。如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股份制改革,債轉股的處理不良資產模式就是金融市場發展下推動的金融中介的改革創新。有學者利用DEA方法,對1997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進行了測度與排名,發現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最具活力,效率最好,特別是服務範圍跨地區、服務功能多樣化的商業銀行。
四、功能金融角度的整體分析
以上的論述說明在我國金融改革的實踐中,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發展總體上起了相互促進的作用。然而我們還應看到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二者是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不同體。這意味著金融市場發展到壹定階段並成為主導時,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金融領域的中介機構的地位會下降,競爭基礎上形成的市場基準收益率取代銀行利率成為金融體系和經濟活動的基準收益率,銀行體系配置的資金規模的絕對優勢地位動搖。
雖然二者在規模和地位上存在壹定的替代關系,但完全替代是不可能的,他們有著堅固的互補關系。從金融體系分散和管理風險的功能看,金融市場的作用是橫向風險分擔,而金融中介的作用是跨期風險分擔。前者通過匹配不同的資產組合、多樣的金融產品實現風險的分散;後者則為資產提供了長期的保值場所。另外,金融中介機構多樣化發展要靠市場開拓,金融市場的發展要靠中介機構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和監督。
總之,我國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聯系要放到整個金融體系中去研究。二者的發展目標都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分散管理風險的金融功能,為了***同的目標,二者相互協調,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具體表現形式的發展聯系。我們不需要對這些具體的形式進行定性的描述或判斷,而是應該就此發現二者在金融體系中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探索出更好的途徑,建立二者發展的聯系,從而更好的實現金融功能。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Merton所言,現實中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機構的功能而非金融機構本身。因此,功能金融角度的整體分析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並改進金融體系格局及其內部主體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黃達.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傑.中國金融制度的結構與變遷[M].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3]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4)[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4]楊有振,侯西鴻.金融發展:接軌與前景[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5]吳曉求.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中國的戰略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