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門窗的演變歷史是怎麽來的啊

門窗的演變歷史是怎麽來的啊

(轉自百度文庫,望采納,謝謝)

建築門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建築門窗作為我國古代燦爛建築文明的組成部分,堪稱中華文化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的住所是天然巖洞。"上古穴居而野處",無數奇異深幽的洞穴為人類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蓋大約便是最早的門。 進入奴隸社會後,我國出現了最早的規模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築和庭院,從而出現了具體定義的門窗。門的主要形式為版門,在商代銅器方禹中可以見到版門的記載。它用於城門或宮殿、衙署、廟宇、住宅的大門,壹般都是兩扇。在漢代記載中強調皇帝王尊,九道壯麗的門才足以顯其威:1、關門;2、遠郊門;3、近郊門;4、城門;5、宮門;6、庫門;7、雉門;8、應門;9、駱門。這種門的形式壹直延續,在漢徐州畫像石和北魏寧懋石室中都可見到,唐宋以後的資料更多。壹般做建築的外門與內部隔斷,每間可用4、6、8扇,每扇寬與高之比在1:3至1:4左右。宋朝《營造法式》規定每扇門的寬與高之比為1:2,最小不得少於2:5。版門又分兩種,壹種是棋盤版門,先以邊梃與上、下抹頭組成邊框,框內置穿帶若幹條,後在框的壹面釘板,四面平齊不起線腳,高級的再加門釘和鋪首。另壹種是鏡面版門,門扇不用門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橫木聯系。宋、金壹般用4抹頭,明、清則以5、6抹頭為常見。唐代花心常用直欞或方格,宋代又增加了柳條框、毯紋等,明、清的紋式更多。框格間可糊紙或薄紗,或嵌以磨平的貝殼。

從代表地位的城門到看家護院的院門,再到現在作為空間的分割與出入的房門,門在建築史上壹直作為重點存在。 由門發展出的窗,也同樣經歷了壹段發展史。最早的直欞窗在漢墓和陶屋明器中就有,唐、宋、遼、金的磚、木建築和壁畫亦有大量表現。從明代起,它在重要建築中逐漸被檻窗取代,但在民間建築中仍有使用。唐以前仍以直欞窗為多,固定不能開啟,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宋代起開關窗漸多,在類型和外觀上都有很大發展。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除方格之外還有球紋、古錢紋等,改進了采光條件,增加了裝飾效果。宋代檻窗已適用於殿堂門兩側各間的檻墻上,是由格子門演變而來的,所以形式相仿,但只有格眼、腰花板和無障水板。支摘窗最早見於廣州出土的漢陶樓明器。清代北方的支摘窗也用於檻墻上,可分為二部,上部為支窗,下部為摘窗,兩者面積相等。南方建築因夏季需要較多通風,支窗面積較摘窗面積大壹倍左右,窗格的紋樣也很豐富。明、清時門窗式樣基本承襲宋代做法,在清代中葉玻璃開始應用在門窗上。 原始樸素的紙糊窗也同樣充滿生活的意趣,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就是靜觀月色映照在紙窗上的樹影而揮灑出滿紙的墨竹傳世之作。看來門窗不只是在建築中扮演重要角色,還是文人墨客與藝術家靈感的來源。 我國現代建築門窗是在二十世紀發展起來的,以鋼門窗為代表的金屬門窗在我國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但是,中國當代建築門窗發展的黃金時代,是1981~2001的二十年。1911年鋼門窗傳入中國,主要是來自英國、比利時、日本的產品,集中在上海、廣州、天津、大連等沿海口岸城市的"租借地"。 1925年我國上海民族工業開始小批量生產鋼門窗,到新中國成立前,也只有20多間作坊式手工業小廠。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北京、西安等地鋼門窗企業建起了較大的鋼門窗生產基地,在工業建築和部分民用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七十年代後期,國家大力實施"以鋼代木"的資源配置政策,全國掀起了推廣鋼門窗、鋼腳手、鋼模板(簡稱"三鋼代木")的高潮,大大推進了鋼門窗的發展。八十年代是傳統鋼門窗的全盛時期,市場占有率壹度(1989年)達到70%。鋁合金門窗七十年代傳入我國,但是僅在外國駐華使館及少數涉外工程中使用。 而隨著國民經濟治理整頓深入發展並取得成效,鋁門窗系列也由八十年代初的4個品種、8個系列,發展到40多個品種、200多個系列,形成較為發達的鋁門窗產品體系,確立了支柱產品地位。

現代建築中使用的門,依據實際使用功能的不同,按開啟形式分類,主要有平開門、彈簧門、推拉門、旋轉門、卷簾門、上翻門、折疊門、升降門、自動門等。從材料上區分,有木門、金屬門、玻璃門及塑料門。

現代建築中用的窗的開啟形式主要取決於窗扇轉動的方式和五金配件的位置。壹般分為平開窗、翻窗、旋轉窗、推拉窗、滑軸窗、固定窗及百葉窗等。窗的常用材料有木、鋼、鋁合金及塑鋼等。

門窗藝術經歷了開啟、材質、裝飾等方面的歷代變遷後,在現代建築中仍是設計的點睛之筆、重中之重。

  • 上一篇:銀川最好吃的拉面
  • 下一篇:家裏的衛生間安裝了壹個大頂燈,妳覺得這種設計合理嗎?為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