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和畬字沒有區別。
壹、簡述,相關組詞
畬和畬是同壹個字,沒有區別。〔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壹。人口63萬(1990年)。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省的山區。通用漢語文;畬族,耕畬,山畬,春畬,畬菑,鉏畬,畬田,新畬,畬歌,燒畬,菑畬,畬客,石畬,斫畬。
二、古籍解釋
畬字來源於“畬”字,早期的辭書中沒有發現有收錄畬字的情況。《四庫全書》的所有辭書中,包括收字達四萬七千多的《康熙字典》和收錄較多生僻字的《龍龕手鑒》都查不到“畬”字的任何記載,而只能查到“畬”字。
三、康熙字典
1、〔古文〕?《唐韻》以諸切,音余。《說文》三歲治田也。《易·無妄》不耕獲,不葘畬。《詩·周頌》如何新畬。《傳》壹歲曰甾,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禮·坊記引易不葘畬鄭註》田壹歲曰葘,二歲曰畬,三歲曰新。《詩詁》壹歲為葘,始反草也。二歲為畬,漸和柔也。
2、三歲為新田,謂已成田而尚新也。四歲則曰田。若二歲曰新田,三歲則為田矣,何名為畬。《正字通》據此則詩傳,爾雅,說文謂三歲為畬。皆不足信。當從鄭註。又《集韻》羊茹切,音豫。治田也。或書作畭。又詩車切,音奢。火種也。
四、字體考證
1、在壹些典籍中,經常發現畬與畬二字的使用很混雜,分不清楚。因為畬壹字二音,且字義相近,再加以田字上面的“余”與“佘”字形相似,在抄寫或者刻字過程中,容易混同,致使難以分辨,畬與畬兩字有時同音近義。
2、“畬”字衍化為族稱,始於南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改“畬”為“畬”的族稱,並將畬族寫作畬族,成為法定的族稱。這是很有道理的,是對少數民族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