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領導和管理權力的演變
在農業經濟時代,土地、陽光和水,是人類依靠和利用的主要自然資源,絕大部分社會成員都是從事個體分散的農業生產,只有少數是從事分散的手工作坊工業勞動。由於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低下,這時領導與管理二者是融為壹體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壹種相對簡單而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型結構。“業主”的權力主要來自財富和土地,而領導和管理的權力主要是靠強制甚至暴力。在這種條件下,“業主”既是作決策的領導者又是管執行的管理者,壹切都由他們個人“說了算”。這是時代性質所決定的。如果這時要把領導與管理分開,那倒反而是不現實和不近情理的。這是奴隸和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做壹個“服務型”的領導者
所謂“自我領導”,只能自己領導自己,不能領導別人。“自我領導”也不能脫離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而獨立存在。按照系統論觀點,大到國家小到各種社會組織,都是壹個相互聯系的有機系統,而不是互不相幹的獨立體。那麽,橫向的協調協作等問題誰來管呢?所以就產生了“超級領導”。“超級領導”與“自我領導”是兩個密切相關、互為依存的概念。所謂超級領導就是對自我領導者進行領導、提供服務,為自我領導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自我領導者將個人的潛能充分開發和釋放出來,成功地領導自己,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智力資源的開發與配置,對自我領導者進行溝通與協調,以便提高組織的整體效能。如何使政府和企事業的創新能力大於個人創新能力的總和,也是超級領導者的主要職責之壹。所以說超級領導是壹種“服務型”和“指導型”的領導,是知識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領導。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領導工作中傳統的權力作用不斷削弱,而魅力的作用不斷增強,這是不以人們主觀意誌為轉移的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三、做壹個“變革型”的領導者
在傳統的領導理論與實踐中,計劃與秩序是常態,而變革是非常態。在知識經濟來臨的今天,我們要把它顛倒過來,把變革看成是常態。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領導的職能就是預測變革、適應變革、推動變革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政府和企業等組織,都是處於不斷變革的環境之中,所以下屬對領導怎樣對待變革就會有強烈的需求與關註。因為變革需要領導導向、激勵鼓舞、動員發動,讓群眾接受變革。反過來,變革的實踐會提高領導者的能力,更新領導者的觀念,推動領導活動的創新。總之,變革需要領導,領導也需要變革,兩者是互動的。若是組織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對領導的需求也就自然大大降低了。所以知識經濟時代,更需的是做壹個變革型領導者。
四、做壹個“魅力型”的領導者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事業單位的傳統的領導,都是依賴領導者的職權進行的。這種職權是組織賦予的,具有法定性質和強制性,對任何被領導者都具有同等效力,所以又稱為領導權。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領導工作主要是依賴領導者的魅力(即威信或權威)進行的,法定的職權只起輔助或補充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這種魅力不是組織賦予的,不具有法定性質和強制性。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員工們更願意接受魅力型,而不是強制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