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歷2月18-20日交節。雨水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雨水節氣的傳統食物及註意事項,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水吃什麽傳統食物
1、罐罐肉
雨水節氣這天,出嫁了的女兒要回到娘家,送上自己做的壹罐肉,這罐肉是用小火煨燉出來的,肉質酥爛,裏面還放了甘蔗、紅棗、桂圓、枸杞等食物,燉出來的食物香甜滋補,包含了子女對老人的壹片孝心。
2、爆米花
雨水節氣客家還有壹個習俗就是“占稻色”。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蔔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後來爆糯谷占蔔收成的習俗,在大多數地方開始漸漸淡化,因此演變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餡習俗。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爆米花即“炮谷”,贛南客家多稱之為“米炮”,現在已是客家人過年必備的壹種應節食物。這其中 “花”與“發”語音相似,有發財的預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還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與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風調雨順,家家戶戶五谷豐登。
3、紅棗等養脾甜食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裏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壹味春季養脾佳品。
4、蜂蜜
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潤腸通便。春季氣候多變,天氣乍寒還暖,人就容易感冒。由於蜂蜜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還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補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飲用1-2匙蜂蜜,以壹杯溫開水沖服或加牛奶服用,對身體有滋補的作用。
5、春筍
在南方,春筍有著“素食第壹品”的美譽,從古自今都受到人們的喜愛。比如,上海人喜歡吃“枸杞春筍”,南京人喜歡吃“春筍白拌雞”,浙江人喜歡吃“南肉春筍”。
雨水時節註意事項
壹:不宜劇烈運動
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特別是北方,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於做過於激烈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的上升,避免因為體內能量(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壹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以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二:要做好春捂工作
雨水節氣天氣較涼,要註意根據氣溫培養衣服。同時,不要過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是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些的甜食,以養脾胃,避免脾胃受涼。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三:註重調解飲食
雨水節氣,飲食調節是根據春季氣候轉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幹燥現象,為此,我們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可多食大棗、蓮子、山藥、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山藥粥、蓮子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我們應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四:要心平氣和
靜心則氣血平穩,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傷心氣。心氣充沛,方能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春天的天氣多變,壹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態。同時還要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雨水三候分別是哪三候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壹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雨水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壹候,獺祭魚
獺,又名為水拘賊或食魚。祭魚,即川魚祭天。雨水時節,冰開始融化,水獺在水裏面很容易將冰打破。每到這個時候。水獺都會把自己從水裏面捕到的魚擺放在樹木之上,圍著自己擺成壹圈,而自己就將兩只前爪拱在身前,像禱告祭奠天地、感恩自然壹樣,在圈裏面轉上壹圈。
二候,鴻雁來
雁,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來江南。南方天氣暖,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候鳥是隨著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幻而往來,以適應氣候。
三候,草木萌動
天地間陰陽交泰,出現生機,草木乘此生機,開始萌動,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將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