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風箏的材料如下:
1、宣紙,用來做風箏面,文具店可以購買。
2、骨架,用竹簽或者玻璃纖維可以制作,用來給風箏做支架。
3、漿糊或者膠水,用來粘貼風箏面和骨架。
4、繩子,選擇耐用有強度又輕便的繩子,不易被折斷。
放風箏是漢族民間傳統遊戲之壹,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壹種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壹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裏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風箏是壹種比空氣重的。
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壹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風箏,壹種玩具,用壹張輕質材料鋪粘在框架上,通常還帶壹條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壹根長線牽連下,飄揚空中。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壹日而敗”。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壹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壹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