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香囊的起源

香囊的起源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制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

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咤的紅兜肚,有鬥邪必勝的效果。

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前醫藥水平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氣味驅散夏天的蚊蟲。同時,做香包屬於女紅,也有很多女孩子做來送給意中人。

端午節戴香包習俗的演變

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制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壹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壹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壹,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系著壹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壹種保命吉祥的象征。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戴香包的原因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壹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壹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壹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古語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

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藥物之所以有芳香氣味,是由於其含有大量揮發油,這些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

  • 上一篇:頂級皮卡銷售受限,國人能買到的這三款,在BBA面前不用裝是真牛
  • 下一篇:高聚物樣品的制備有哪幾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