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高中生物課件大全(5篇)

高中生物課件大全(5篇)

#課件# 導語課件設計和運用,壹定要結合教學內容等多方面的客觀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做的得體,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則會事與願違,如若枯燥乏味的課件必然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精心設計好壹個課件,因勢利導,就能緊扣學生的活動心理,活躍其思維,增強其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下面是 考 網整理分享的高中生物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

1.高中生物課件

 壹、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幹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⑵細胞全能性的概念。解決方法:聯系初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的知識;聯系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壹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 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壹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解法。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學生活動

 1、通過具體實例,啟發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七、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1、為什麽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麽關系?

 壹、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出示教材P117、118相關圖片講解。

 1、細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

 ⑴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實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分 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的長方體細胞,後來分化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幹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出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於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後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壹種持久的、

 穩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壹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壹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 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並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3、細胞分化的特點:持久性,不可逆轉。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5、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6、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嗎?

 二、細胞的全能性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蔔的組織培養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由於體細胞壹般是通過有絲分 裂增殖而來的,壹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壹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 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幹細胞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具有分 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幹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幹細胞。幹細胞有多種類型,可分為成體幹細胞和胚胎幹細胞。也可以分為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的幹細胞稱為全能幹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壹個生命;不能單獨發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為多種類型細胞的幹細胞稱為多能幹細胞;能分化產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為專能幹細胞。

 [資料搜集和分析]幹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三、總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業布置

 P120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2節細胞的分化

 壹、細胞的分化及其意義

 1、概念:

 2、特點:持久的,不可逆轉的

 3、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4、意義:

 5、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

 

2.高中生物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采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並通過瀏覽網站資料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壹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了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壹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壹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壹些關於抗生素藥物的壹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後,打點滴。第壹次,用的青黴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黴素但用量比第壹次的量比第壹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後,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並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黴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黴素的分子是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幹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並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淺談壹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黴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幹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布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壹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壹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壹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壹個合理的認識。

 

3.高中生物課件

 壹、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學會怎樣才能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情感與態度: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課的重點,用實驗方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幾種物質是是難點

 三、教學策略:

 1.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學習新知識。

 本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細胞的物質組成,認同生命的物質性。由於學生在初三已經學習了化學的基本知識,所以在進入這部分學習時,通過讓學生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認識到組成生物體的元素與組成地殼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區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觀察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圖和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幹重的百分比)圖,之後再介紹組成細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碳為什麽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這個問題。

 如果學生對原子結構的知識有較好的基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碳原子核外電子分布特點,以及碳的性質,為學生理解碳鏈是構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礎。

 學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數是6,說明壹個碳原子核中含有6個質子,核外有6個電子,由於電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層有4個電子,這樣,碳原子就具有了4個能夠成鍵的價電子。正是這4個價電子,能夠使碳原子之間、碳原子與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間結合形成更多的化學鍵。由於每個碳原子可以形成4個化學鍵,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萬個甚至更多個碳原子的物質。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就能夠理解C元素對於生命的重要意義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與討論”獲得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在學習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時,如果由教師直白地講解細胞的化合物組成,不利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表解,獲得相應的知識信息,提高學習能力。

 四、教學用具:實驗材料、ppt幻燈片

 五、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實驗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壹)引入

 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對於生命是有什麽物質感到非常神秘,認為生命是特殊物質構成的,壹直到19世界,仍然人們仍然認為生物產生出來的物質,在體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兩年的化學化學知識,知道自然界的物質都是有元素來組成的,那麽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問題,從這個表格中,同學們能對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麽印象。

 分析資料,發表自己的看法(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殼中也存在,說明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統壹性;另外細胞中的各種元素與地球組成的比例不壹樣,也說明了生命物質的特殊性。

 (二)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壹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的?可以簡單解釋壹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觀察圖表,歸納。

 (三)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分析數據,完成討論題:1(略)2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最多的無機物是水;3如土豆的塊莖的細胞還有糖類多;肌肉細胞含有蛋白質多;皮下組織的細胞還有脂肪多。

 (四)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妳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麽?妳預測妳的實驗材料還有什麽有機物比較多?妳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麽?

 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五)練習

 (六)總結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麽(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高中生物課件

 知識精華

 來源、排出、調節

 水的平衡和調節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由腎、皮膚、大腸排出神經調節、激素調節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

 主要來自食鹽主要經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醛固tong(鹽皮質激素)調節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

 食物主要經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醛固tong調節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於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病(劇烈嘔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於水、鹽調節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tong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並且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冷等癥;要緩解以上癥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D、輸入醛固tong。

 解析:題意中出現的癥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B、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壹、選擇題:

 1、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A、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來自飲水,食物和由皮膚排出。

 C、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離子態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A、細胞結構物之壹。

 B、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維持細胞的形態。

 D、調節細胞內的PH值。

 3、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調節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B、醛固tongC、腎上腺素D、甲狀腺素。

 5、下列僅屬於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A、腎排出B、大腸排出C、皮膚排出D、肺排出。

 6、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A、滲透壓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漿滲透壓升高。D、醛固tong升高。

 二、簡答題:

 7、下圖為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鹹的食物時,通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促進()和()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使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和()對的重吸收和對的分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3)通過顯微鏡檢查發現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提供,產生的二氧化碳由()________帶走。

 自我評價答案

 壹、選擇題:

 1、A2、A;3、C;4、B;5、D;6、A。

 二、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1腎小管2集合管

 2、腎上腺醛固tong1腎小管2集合管鈉鉀

 3、提供能量,有利於納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3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3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5.高中生物課件

 壹、教學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建議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改為探索性實驗,安排在講課之前,或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並不大,但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註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還原糖、脂肪、蛋白質3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3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並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兩個學生中的壹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壹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壹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壹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兩個實驗時,壹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壹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後壹個實驗的操作。

 3.關於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並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註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於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4.做鑒定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壹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後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後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三、參考資料

 還原糖的鑒定原理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遊離醛基或遊離tong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遊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後,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沈澱。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沈澱,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沈澱)。

 蛋白質的鑒定原理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g/mL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於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用於鑒定還原糖的實驗材料準備植物組織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但必須加以選擇。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後,合成為澱粉,暫時儲藏在葉子內,因此不用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鳶尾,並不將光合作用的初始產物轉變為澱粉,因此葉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由於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於鑒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掩蓋作用,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因此,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

 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還原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於白色的,如蘋果和梨的果實。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蔔。

 用於鑒定脂肪的實驗材料準備實驗材料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如花生種子(取其子葉)。供實驗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3~4h。浸泡時間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鑒定脂肪的實驗,教師可根據本地區的情況選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蘇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橘黃色,蘇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紅色。因蘇丹Ⅳ染液與脂肪的親和力比較強,所以,染色的時間應比較短,壹般為1min左右。用於鑒定蛋白質的實驗材料準備實驗材料選用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種子,動物材料常用的是雞蛋(卵白)。如用大豆種子,必須提前浸泡1~2d,這樣容易研磨成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采用現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漿,豆漿可以購買,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機制取。利用豆漿作實驗材料,可以節約實驗時間。

 如果用稀釋的卵白作實驗材料,效果會更好。

 斐林試劑的配制

 甲液質量濃度為0.1g/mL的氫氧化鈉溶液

 乙液質量濃度為0.05g/mL的硫酸銅溶液

 使用時臨時配制,將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後立即使用。

 蘇丹Ⅲ溶液的配制稱取0.1g蘇丹Ⅲ幹粉,溶於100mL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後再使用。

 蘇丹Ⅳ溶液的配制稱取0.1g蘇丹Ⅳ幹粉,溶於50mL丙tong中,再加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50mL,充分混合後即可使用。

 雙縮脲試劑的配制取10g氫氧化鈉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後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1g/mL的氫氧化鈉溶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A。

 取1g硫酸銅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後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01g/mL的硫酸銅溶液(藍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B。

  • 上一篇:風俗畫和民俗畫的區別
  • 下一篇:黃金瞳大結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