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蹺是流傳於山西省和陜西省的傳統民間習俗,主要流行於陜北。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壹。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紮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壹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壹些民間節日裏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我國各地踩高蹺的形式豐富多彩,表演百花齊放。我國各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高蹺豐富多彩,表演也百花齊放,並且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高蹺在山西的延傳歷史悠久,在晉中壹帶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
高蹺分類與傳說
踩高蹺的表演可以分為文蹺、武蹺兩種,其中文蹺這類的表演更側重於人物扮相和扭逗,而武蹺則註重各種表演技巧和絕學,現在不同地區的高蹺的風格都有非常明顯的區別。
民間還有壹個關於高蹺的傳說,就是說春秋戰國時的晏嬰因為出使鄰國被人們嘲笑身材矮小,所以就在身上裝了壹對木腿,從此之後踩高蹺的活動就開始在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