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的來歷:源於壹個祭祖的節日。風俗:祭祖、祭祀土地、祈豐收、吃鴨、放河燈。
壹、來歷
1、源於壹個祭祖的節日
文化考古學者宋兆麟在《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壹書中認為,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傳說,比較可信的是源於壹個祭祖的節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日形式。
二、風俗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壹種體現,是壹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壹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2、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壹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3、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壹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4、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遊,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在鬼節這壹天,人們會準備壹只鴨子,通常采用紅燒、燉煮等方式制作。
5、放河燈
中元節有放河燈的習俗,壹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如今,放河燈已成為壹種美好的文化傳承,寓意著人們對生命之河的敬畏和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在放河燈的過程中,人們會默默祈禱,希望逝去的親人能夠得到安寧,同時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平安順遂。
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七月半的傳說中,可深切體會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壹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二是發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就其文化內涵而言,七月半也是中國傳統祭祖節日之壹,其文化背後體現的是壹種信仰。七月半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壹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壹種傳統,這壹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