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堂、黃正方、劉玉亭)
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別名味連、川連、雞爪黃連。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常用中藥和出口藥材。產於四川石柱、南川,湖北來鳳、恩施、、建始、利川、宣恩、巴東等地者稱“南岸連”,產量較大;產於四川城口、巫山、巫溪,湖北房縣、竹溪、秭歸等地者稱“北岸連”,產量不如前者,但質量較好。此外,陜西、甘肅、湖南等地亦有栽培,臺灣、安徽、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有野生。由於產區及黃連種類不同,在商品上除上述味連外,還有雅連及雲連。雅連(見三角葉黃連),雲連原為雲南黃連〔C.teeta Wall.(C.teetoides C.Y.Cheng)〕,主產於雲南西北部德欽、維西、中甸、麗江、騰沖、碧江、福貢以及西藏的察隅等地。原系野生,現有人工栽培。此外,峨嵋野連〔C.omeiensis(Chen)C.Y.Cheng〕和五裂黃連〔C.quinquesecta W.T.Wang]亦作黃連用,前者產於四川蛾眉山壹帶,雲南昭通地區也產,後者又稱土黃連,野生於廣西、廣東、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四川省大寧(今巫溪)縣誌(1884—1885年)載“黃連產荒山老林,野人勻山地種子,借密枝作矮棚,去地不過三尺,以蔽風日,每年上土薙草亦須傴僂以入,凡七年連始成,極陰之氣,所以苦寒也,連形如雞爪,故名雞爪連,……種過之山,土性已寒,不利別植,待過數年,土性稍復,仍可種連。”可以看出,黃連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直到目前有的地區仍采用這種栽培方法。黃連以根莖入藥,其化學成分主要含有多種生物堿,以小檗堿為主,其次為黃連堿、甲基黃連堿、巴馬亭、藥根堿、木蘭花堿、非洲防已堿、黃柏酮以及阿魏酸等。葉、須根中也含有小檗堿,常用作獸藥。味苦、性寒。有瀉火、燥濕、清熱、解毒的功能。為苦味健胃劑,主治煩熱神昏、心煩失眠、濕熱痞滿、嘔吐、腹痛、腸炎、目赤腫毒、口舌生瘡、濕疹、衄血等癥。據近年研究黃連具抗生作用,浸劑外用可治眼結膜炎,也可作為化膿性外癥防腐劑,煎劑能殺赤痢菌、傷寒菌、大腸桿菌等,在醫療上用途甚廣。
壹、形態特征
植株高20—30cm,根莖粗短,黃色,向上多分枝,呈雞爪形,外被黑褐色鱗片,密生須根。葉全部基生;葉柄長於葉片,挺直有溝槽;葉片堅紙質三全裂,中央裂片有細柄,卵狀,菱形,羽狀深裂,邊緣有銳踞齒,側生裂片不等地二深裂。花莛1—2,由根莖頂端混合芽中抽出,高20—40cm,頂生聚傘花序,每序5—9朵花;苞片披針形,羽狀深裂,萼片5—6,窄卵形或披針形,長約1cm,初黃色後變為淡紅色;花瓣9—12片,線形,初黃色,後變為紫綠色,中央有蜜槽;雄蕊14—23枚;雌蕊8—16枚,心皮離生,蓇葖果8—12,長1cm,成熟時頂端孔裂。種子長橢圓形(圖14—144)。
圖14—144 黃連形態圖
1.植株 2.萼片 3.花瓣
二、生物學特性
(壹)黃連生長發育特性
1.種子休眠與萌發
黃連種子有胚後熟休眠習性,收獲時種胚呈透明橢圓形的胚原基狀,甚至是壹團尚未成形的粘質,胚後熟需經歷形態後熟與生理後熟兩個階段。江蘇植物研究所中山植物園曾將黃連種子放置於冰箱(5—10℃)、室內、林下及山洞中,在不同貯藏條件下黃連種胚形態發育的進程如圖14—145所示。由圖14—145可見,黃連種胚在形態發育早期,即心形胚時期,促成種胚發育的溫度條件範圍較廣,以5℃以上,20℃以下為適宜,當種胚由心形向長心形或魚雷形發展時,在冰箱條件下能顯著加速,種子采收後如壹直放在冰箱(5—10℃)內層積,可以在6—9月內完成形態後熟,達到裂口,顯然比其它溫度條件有利。完成形態發育的種子,還必須在0—5℃低溫下1—3個月完成生理後熟。種子後熟期間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外源赤黴素可加速種子的後熟。完成生理後熟的種子,於翌年春氣溫達到11—14℃時整齊萌發。萌發時,胚根首先突出殘留的胚乳,伸入土壤中成為主根,下胚軸伸長將壹對子葉、種皮和殘留胚乳空殼頂出土面,子葉從種皮及胚乳空殼中脫出展開,然後兩片子葉中間的胚芽發出第壹片真葉。
圖14—145 不同貯藏條件下黃連胚後熟中種胚形態發育進程
(何澤英1985)
* 貯藏條件:室—室溫;冰—冰箱;林—室外林下;洞—山洞內;→表示貯藏條件的變換
**圖形高度代表實際胚數,每毫米約為5個胚。數字(mm)代表胚長。
未成形胚;心形胚,長心形及魚雷形胚,子葉胚。
第壹組種子為采收當天測量。
2.芽的生長發育
黃連芽有兩種,混合芽和葉芽。混合芽著生於根莖每個分枝之頂端者稱頂芽,在頂芽基部可看到側生混合芽,與頂芽呈45°—90°角。混合芽圓形,外被鱗葉7—9片,剝去鱗片,可明顯看到穗原始體和葉原始體,早春發育成花薹和新枝。葉芽又稱枝芽,著生於地下根莖上距土表1—4cm處,緊貼在根莖上並與其平行(扁圓尖形)。剝去5—6片鱗葉,可見到3—4片佛手狀葉原始體,又有飽滿葉芽與瘦小葉芽之分,早春萌動後長出短莖,在莖頂端叢生4—5片葉。瘦小葉芽壹般不出土,只有個別長出細枝,出土後發出1—2片小葉。芽的多少與飽滿程度是黃連產量的決定因素,與土壤肥力及田間管理措施有密切關系,肥沃的土壤黃連分化的芽多;如蔭蔽度太大,或覆土過深,混合芽相應減少。壹般隨著黃連生長年數增加,芽也相應增加(表14—134),栽植第六年亮棚後,強光抑制芽的生長。
14—134 表黃連栽植各年越冬前芽數統計3.葉的生長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器官,葉的數目,影響到黃連營養物質的積累和產量,黃連有子葉兩片,壽命約二年,幼苗的真葉,是由胚芽生長點分生組織細胞分化而形成的,以後的新葉,是由混合芽、葉芽及混合芽的苞片發出的。早春三月,氣溫升高,黃連開始生長,混合芽萌動,每壹個混合芽除長出壹個花薹外,還可發出1—2枝葉叢,每叢有葉片11—18片,飽滿的葉芽此時也突出苞片,抽出新枝,叢生7—10片新葉,瘦小的葉芽,生出地面後長出壹片葉子,有時也可長成壹瘦小的枝,頂生2—3片小葉,所以早春是發葉盛期,大量新葉,沖出老葉之上,老葉逐漸枯萎。黃連葉的生長與栽培技術、管理條件、黃連生長年限有密切關系,如栽培密度大,則葉數減少;追肥充足,鋤草、松土增加土壤透氣性,均能促進小葉芽萌動,增加葉數,故藥農有除壹次草長壹批葉的經驗。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葉片數也相應增加,壹般3—4年生的黃連,有葉片50—80片,也有100余片的,蔭蔽度過大,地上部徒長,但根莖不充實,故產區壹般在收獲前壹年或當年,揭去蓋棚,抑制葉片生長,使根莖充實。
4.開花結實
黃連於播種後第三至四年或移裁後第二年開始開花。不同年齡黃連開花結實情況見表14—135,花芽在8月中旬開始分化,10月中旬分化完成,花芽分化的順序是:花萼→雄蕊→雌蕊→花瓣。2月抽出花薹,開花時花藥斜舉至柱頭彎曲部位後2—3天開始散粉,整個花薹從開始散粉至第九天達到散粉高峰,16天內散粉完畢,白天黑夜均能散粉,高峰在10—13點鐘,散粉量占56%左右,是人工授粉的良機。花粉在室溫下能保持4小時,以後生活力逐漸下降,24小時後完全失去生活力。升花前兩天剝蕾授粉及開花後4天人工授粉,其授粉率均為100%,開花8天後,授粉率只74%。強迫異交的授粉率為40%以上;自交率為95%以上。黃連為風媒花,花小,花粉量大。傳粉距離在24m以上。柱頭受精後,花瓣脫落,聚合的心皮開始膨大,種子與背線緊結。20天後,心皮呈放射狀輪生,形成盤狀果序。當果尖出現裂孔,種子與背線分離時,種子內含黃色汁液。50天以後,種子內含乳狀金黃色物質,其直徑與裂孔相當。當果皮變成紫色或黃綠色或暗紫綠色,果尖裂孔大於3mm時,種子的胚乳為金黃色濃乳狀。種子易彈出脫落,此時收獲,種子發芽率較高。當果皮變為黑褐色的膜質時,果實沿腹縫線裂開。由於黃連種子有自然落粒現象,必須在果實未落前割下花葶,堆1—2天後熟,再行脫粒。
表14—135 移栽後不同年份黃連開花與結實情況
5.根莖與根的生長發育
黃連除花薹外無直立莖幹,只有叢生分支的地下根莖,有節結,節間較短,根據花薹脫落的痕跡可粗略的區別栽植年代,節結被歷年殘留的鱗片包圍,故根莖不光滑,埋土過深的根莖仍可看出其分枝互生的特性。種子發芽出土後,胚莖膨大形成最初的根莖,稱之為“蜂頭”,移栽後,在“峰頭”的頂端,分化出葉芽,次春葉芽出土後,其生長點分生組織分化出混合芽,混合芽萌動後向上長出分枝,次年在這些分枝頂端和側生葉芽發的新枝頂端又可分化出新的混合芽,黃連就是按照這樣的規律壹節節向上成叢生長,形成明顯的節結(圖14—146)。其形態與其所處的自然條件與栽培管理、生長年限有密切關系。由於根莖有向上生長的特性,栽培管理時,每年都要追肥培土,土的厚度得當,黃連呈圓形,藥農稱“對窩”形,黃連產量高,上土太薄或不上土,黃連呈薄餅狀,稱“雞屎餅”。上土太厚,根莖呈細長的“跳幹”(過橋),影響黃連的產量與質量。
圖14—146 黃連根莖生長示意圖
1.根莖主幹 2.二年生分枝 3.三年生分枝 4.四年生分枝 5.五年生分枝 6.過橋桿
在根莖上密生黃色的須根,壹般長20—30cm,也有長達35—40cm的,分布於0—25cm,密集於0—10cm的土層,須根在0—5cm的土層內占27%,在5—10cm土層內占70%,最深可達30cm,因此黃連根系屬淺根系,壹般根在土壤中分布寬幅是深的二倍,但在積水和排水不良的地方,根分布很淺,破壞了這種正常的比例,影響黃連生長(表14—136)。
表14—136 積水地對黃連根生長的影響(移栽後壹年)以90%的根分布情況測定。
(二)黃連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地勢
黃連壹般分布在海拔1200—1800m的高山區,以1400—1700m的地區最適宜栽培,高海拔地區氣候寒冷,生長季短,黃連生長緩慢,但根莖堅實質量較好。在低海拔山區,氣溫高黃連生長快,莖葉繁茂但根莖不充實,品質較次,易染病。
2.溫度
黃連生長在我國南方高山地區,適應高山的冷涼氣候條件,不耐炎熱,在霜雪下葉片能保持常綠不枯。產區雨雪多,空氣中相對濕度高,冬季常在黃連葉上覆蓋壹層冰雪,對黃連起到保護作用,故雖在-2—-8℃的氣溫條件下也可正常越冬。在主產區四川石柱縣黃水的氣候條件下,11月至次年1月,氣溫低於5℃,植株處於休眠狀態。在-6℃時,葉能保持常綠。2月上旬至中旬,旬平均氣溫為0.23℃,為花薹出土期,若遇-10℃以下的低溫,則花薹出現萎蔫。2月中旬至3月上旬,氣溫2.2—7.5℃時,為開花期,隨著溫度的升高,開花期可提前和縮短。未開花的植株在5℃以上時,開始發生新葉,10℃時,新葉生長加快,在25℃以上時,新葉生長緩慢。
移栽期的土溫與生根的早遲有密切的關系。當5cm土溫為14.1—21.2%,移栽後6天發根;8—14.5℃時,12天發根;5.5—14.7℃時,23天發根;1.8—10℃時,26天發根。由此可見,發根的時期隨土溫下降而延長。冬季寒冷的低溫,雖對已成年的黃連影響不大,但對紮根不深的新栽幼苗有不良影響,特別是秋末新栽的黃連,栽後氣溫低,黃連苗已不能發出新根,或新根數量少,紮的不深,冷凍會使連秧掀聳出土而導致死亡。
在南川金佛山(海拔1600m)氣候條件下,8月上旬平均地表溫度25.8℃,為花序原基分化期;8月中旬,平均地表溫度23.6℃,為小花原基分化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地表溫度19.8—14.1℃,小花分化完成;10月上旬至中旬,地表溫度11.2—10.6℃,為四分孢子胚珠形成期,也是黃連根莖充實期。在黃連花芽分化過程中,葉片生長緩慢,鱗片生長迅速,從而形成花芽。生殖生長完成後,地上部營養運輸至地下根莖內貯藏,使根莖充實。
黃連生長期的日平均氣溫為5—22℃;營養生長期(4—6月及9—10月)的日平均氣溫為10—17℃。石柱黃水地區的絕對最高氣溫為31.7℃。據實驗,把黃連逐步由28℃→30℃→32℃中培養24小時,部分老葉出現幹枯,但另發了新葉。試驗與產區絕對最高溫度相符;可以看出,32℃以上高溫可抑制黃連的生長而產生夏季休眠。在低海拔的南京引種黃連試驗表明,成齡苗在85%郁閉度下,能經受32—35℃的持續高溫和41℃以上的短暫高溫。在冬季休眠期中,能忍受-9—-12℃的低溫達8天之久而無凍害。但在抽薹期,-8℃下轉迅速解凍時,花薹出現萎蔫。新葉出現期若遇-6℃以下的低溫,新葉受凍,在落葉林下尤為嚴重。
3.水分
黃連對水分有強烈的要求,因其葉片大而多,葉面積大,蒸騰量大,需要有較多的水分補充。黃連雖有強大的須根系,但根分布較淺,表層土壤幹旱,會影響黃連生長發育,尤其在幼苗時期,或初移栽的連苗,幹旱會降低成活率。因此黃連喜濕潤,忌幹旱,尤其喜歡較高的大氣濕度,川鄂主產區年降雨量平均在1300—1700mm之間,相對濕度70—90%,土壤含水量經常保持在30%以上時,黃連生長較好。但如排水不良,積水的土壤中栽培黃連,土壤通氣不良,根系發育不正常,也會引起黃連死亡。
4.光照
黃連為陰生植物,忌強烈的直射光照射,喜弱光,苗期最怕強光,因此栽培黃連必須遮蔭。據報道,黃連的光飽和點為全日照的20%左右。用不同層數的紗布罩處理黃連植株,2層紗布處理的植株生長最好,葉色綠而大。隨著紗布層數的增加,葉色由綠→深綠→藍綠色,葉數及分枝數減少,不同林間蔭蔽度與黃連生長的調查結果與此壹致蔭蔽度大有利於連苗的成活,而蔭蔽度適當,則有利於葉數、分蘗數、折幹率的提高。利用黃連的這壹特性,引種至低海拔的南京,用2—3層林冠與矮棚遮蔭,使郁閉度保持85%,同時噴霧保濕,黃連能正常生長發育。
黃連對光的需求隨栽培年限增長而增加,搭棚栽連棚架光強度的自然變化,最適於黃連生長。初搭的棚枝葉茂密,蔭蔽度較大,有利幼苗地上部生長,發葉多且快,隨著栽培年限增加,經風雨日曬,棚上葉子及小樹枝不斷枯落,棚慢慢變稀,光照逐漸增大,黃連生長也轉入以地下根莖膨大為主。直至收獲當年可以完全揭去蔭蔽樹枝。藥農稱之謂“亮棚”,亮棚後地上部生長受到抑制,葉漸枯黃,養分往根莖轉移。架子棚栽連蔭蔽度變化情況見表14—137。
表14—137 架子棚栽連蔭蔽度變化情況
5.土壤
主產區黃連多栽培於棕色森林土及灰化棕色森林土,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栽培黃連的土壤具有下列特點:(1)富含有機質的腐殖質土,壹般含有機質7—13%,具水穩性團粒結構,有緩慢釋放養分的特點;(2)土壤多為微酸性,pH5.5—6.5;(3)含鉀、氮豐富而缺鱗;壹般含鉀15—350ppm,含氣120—170ppm(紫色土例外);(4)土壤含水量大,有時達42—47%。
因黃連為淺根作物,須根大部分分布在5—10cm的土層中,適宜生長在上層土壤為腐殖質層厚,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下層為保水保肥力較強的壤土或粘壤土中,藥農稱之謂“上泡下實”的土壤。
黃連不適宜於連作。經研究,種過黃連的土地經2—3年輪作後,可繼續栽培黃連。
6.肥料黃連是喜肥作物,栽培年限又長,故栽培時必須施用大量肥料,特別是農家肥料及肥沃的腐殖質土,在川東石柱采用客土法栽培黃連,將周圍山坡的腐殖質土都集中在黃連棚裏,厚12—16cm,作為基肥,這種肥沃的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學結構,保水保肥力強,透氣性良好,但用工太多,同時破壞森林及水土流失嚴重,不宜提倡,而湖北利川壹帶采用本土栽培黃連的方法,在黃連生長期每年都追施大量的有機肥、腐殖質土及其它肥料,但不太重視施基肥。
黃連生長各個階段對各種肥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氮肥能促進莖葉生長,有提苗作用,故在育苗期及移栽後應多施氮肥;磷鉀肥對提高結實率及根莖充實有很大作用,故生長後期尤其在抽薹開花結種前後應結合使用磷鉀肥料。因此黃連的施肥,應以有機肥料即農家肥料為主,以有機肥料作底肥及冬季追肥,速效性有機肥及化肥多用作春季及種子采收後追肥。據試驗,噴九二〇能促進氮素的吸收。生長期中缺磷、硫時,葉現萎蔫;缺氮小檗堿含量減少。施石灰能增加折幹率。
(三)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
1.黃連中小檗堿含量的分布狀況
黃連的有效成分較多,目前以小檗堿作為衡量黃連質量的標準。壹般根莖小檗堿含量為6.69%;莖葉的小檗堿含量為0.3%,以老葉中含量較高;須根的小檗堿含量為1.07%;種子小檗堿含量為0.23%;1910年威特斯頓認為酪氨酸和二羥基苯丙氨酸是類生物堿合成的前體。小檗堿可能在須根中用酪氨酸合成,並轉運至根莖的韌皮部外側的黃棕色細胞與木質細胞壁中以及受傷部位。
2.體內小檗堿的變化
黃連植株內的小檗堿含量與植株幹物質重的變化是-致的。在壹年中,須根中小檗堿含量以開花結實期最低,以後逐漸上升,至6—9月含量最高,達8%,然後下降;根莖與葉片中小檗堿的含量變化也是以開花結實期最低,其後逐漸增加,9—10月最高,達9.6%,然後略有下降。開花結實期各部位的小檗堿均有所降低,但花芽中小檗堿增多。可能是將小檗堿分解為酪氨酸,用於花果的蛋白質合成。用摘花薹的辦法,可以減少幹物質與小檗堿的消耗,從而提高產量。1—5月生出的葉片,小檗堿的絕對含量在開花結實期降低,在枯死前升高;而6月長出的新葉是逐漸升高,枯死前下降;10月長出的新葉則是逐漸下降的。
3.不同年齡黃連中小檗堿的變化
王憲楷等認為黃連的小檗堿含量隨生長年齡的增長有明顯的增加(5—8%);重慶市藥檢所與江蘇植物研究所則認為黃連壹生中初期小檗堿,含量逐漸升高,到移栽第三年最高(7.6%),理由是後期根莖內的纖維素增多,韌皮部根對減少,從而使貯藏小檗堿的細胞減少,致使小檗堿含量降低。
4.海拔高度對黃連小襞堿含量的影響
據蔣德勛等報道,味連小檗堿含量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加,600m為9.37%,800m為10.25%,1600m為11.49%。
三、栽培技術
(壹)種類
我國分布的黃連有六個種壹個變種,但人工栽培的主要是味連,其次是雅連,雲連為半野生狀態,其它壹些野生種類有的地區近年才開始試種,但都未投入批量生產。
(二)選地
黃連性喜冷涼濕潤,忌高溫幹燥,故宜選擇早晚有斜射光照的半陰半陽的早晚陽山種植,尤以早陽山為佳。黃連對土壤的要求比較嚴格,由於栽培年限長,密度大,須根發達,且多分布於表層,故應選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表層腐殖質含量豐富,下層保水、保肥力較強的土壤。植被以雜木、油竹混交林為好,不宜選土壤瘠薄的松、杉、青岡林。石柱縣產區用客土法栽種黃連,故多選擇保水保肥力較強、土質較粘的紫紅泥,湖北利川用原土栽連,故多喜選疏松的紅油沙、灰泡土栽種黃連。pH多為微酸性(pH5.5—6.5)。最好選緩坡地,以利排水,但坡度不宜超過30度。坡度過大,沖刷嚴重,水土流失,黃連存苗率低,生長差,產量低(圖14—147)。搭棚栽連還需考慮附近有否可供采伐的木材,以免增加運料困難。
圖14—147 林間栽連不同坡度對黃連成活率的影響
近二十多年來試驗戍功林間栽連、熟土栽連及黃連與其它作物輪作等,過去大量墾荒栽連逐漸被林間栽連與熟地栽連所代替。
林間栽連,宜選蔭蔽良好的矮生常綠或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常綠針、闊葉混交林,樹:種以四季青,紅白麻桑等較好,不可選用高大喬木,樹冠的高低對黃連產量有明顯的影響,樹冠越高,滴水力量越大,沖刷越嚴重,甚至將黃連須根沖露出來,影響成活與產量o近來壹些地區試行在低海拔(海拔1000m以下)地區栽種黃連獲得成功。如陜西南鄭、江蘇南京、四川等地均取得畝產100kg以上的收獲(表14—138)。低海拔地區栽培黃連,關鍵在於選擇環境,必須根據黃連需要低溫、多濕和喜陰的特點,選擇日照較少,氣溫較低和比較潮濕的山溝、谷地。低海拔地區夏季氣溫高,為創造壹個低溫環境,常選陰坡林間栽培,如南京引種黃連,除林蔭外,並於林間搭矮棚,使蔭蔽度保持85%,同時輔以噴霧降溫保濕等措施,才能使低海拔栽培的黃連生長發育正常,獲得較高產量。但黃連適宜在我國南方多雨的高山區生長,這些地區有廣闊的荒山樹林,是黃連生長的沃土,但農作物產量低。而低山區適宜生長的經濟作物較多,同時溫度高雨水少,不能滿足黃連的低溫高濕,尤其是較高空氣相對濕度的要求,僅靠噴霧降溫保濕,或用塑料棚覆蓋,也只能作為小面積試種,不宜將黃連引種低山區大面積栽培。
表14—138 黃連低海拔栽培產量情況
(三)整地施肥
若選用荒地栽連,應在8—10月砍去地面的灌木、竹叢、雜草,此時砍山,次年發生的雜草少,竹根與樹根不易再發,樹木含水分少,組織緊密,用作搭棚材料堅固耐腐。待冬季樹葉完全脫落後,1—2月間進行搭棚,這樣栽連可節省掃拾落葉的勞力,故有“青山不搭棚,六月不栽秧”之說,將可作搭棚樁檁的樹木,順坡砍下。直徑10cm左右,能作主樁的樹木,在距地1.7—2m高處砍折,基部環切,留作“自生樁”,有加固棚架的效果。林間栽連砍凈林中竹、茅草後,留下所有喬灌木,在保證蔭蔽度70%以上的遮蔭條件下,照顧到樹林的稀密,和對開廂有無影響,砍去多余的樹木,便可翻土整地。首先粗翻土地,深13—16cm,挖凈草根竹根,揀凈石塊等雜物,應分層翻挖,防止將表層腐殖質土翻到下層,並註意不能傷根太狠,尤其是靠近樹上坡的樹根壹定要保留,否則樹易倒伏。搭棚栽連棚架搭好後才能翻地,翻地方法與林間栽連相同,但應將棚內樹根挖凈。挖地後每畝施腐熟廄肥、土雜肥3000—5000kg,熟土栽連畝施基肥4000—6000kg,淺翻入土,深10cm左右,耙平即可作高畦。作畦前應根據地形開好排水主溝,使水流暢通,不致沖垮廂哇。壹般主溝寬50—60cm,深30cm,若棚大,坡陡,排水主溝應寬些,深些。主溝要直,盡量避免彎曲。根據排水主溝情況作畦,畦寬1.5m(川東采用雙廂寬3m),溝寬20m,深10m,畦面要求成瓦背形。畦的長度根據地形而定,壹般每隔8—10m要開寬30cm的橫溝,橫溝應斜開,終點連接排水主溝,作畦後要在棚的上方與兩側開護棚排水溝,阻止棚外水流入棚內。
(四)繁殖方法
黃連以種子繁殖為主,通常先行播種育苗,再行移栽;也可剪取稍帶根莖的連苗(習稱“剪口秧子”),進行扡插繁殖。但繁殖系數低,不常用。
1.種子繁殖
(1)采種
黃連種子質量與栽培年限有關(表14—139)。生產上壹般選用移栽3年以後所結的種子,以第四年所結種子質量最好,主產區四川石柱(海拔1500m)於5月中旬前後,當蓇葵果由綠變為黃綠色,種子變為黃綠色時,應及時采收。采收過遲,種子由裂孔中彈出而散失;采收過早,種子未成熟,發芽率低。采收選晴天或陰天無雨露時進行,將果穗從莖部摘下,盛入細密容器內,集中運回室內或陰涼地方,經2—3天後熟,避免日曬,果實幹燥開裂後,搓打出種子,簸去雜質和癟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