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高考關於臺灣回歸大陸寫作素材

高考關於臺灣回歸大陸寫作素材

為什麽說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臺灣自古即屬於中國,中國人最早發現並開發了臺灣。在浩繁的中國古代典籍中,臺灣被稱為夷洲、流求、東鯤等,到明朝時正式的公文便開始出現“臺灣”這壹名稱。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情景。

公元三世紀,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曾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即現今的臺灣,當時吳人沈瑩在《臨海水土誌》上就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公元七世紀,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從那時起大陸居民也開始遷居澎湖地區,其後逐漸向臺灣本島發展。到17世紀末,從大陸來到臺灣的居民超過10萬之眾,他們在當地從事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並定居。至公元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時,自大陸遷徙至臺灣的居民總數達到50.7萬余戶,254萬余人,200年間增長了25倍。遷徙臺灣的大陸人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方式,與臺灣先住民***同開發臺灣,繁衍生息。可以說,臺灣的開拓發展,凝聚了包括當地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國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至今,臺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

中國政府最早對臺灣實施了有效的統治。在中國人民漫長的開發臺灣過程中,中國政府逐漸加強了對臺灣的行政管理,並實施了有效管轄。公元12世紀中葉,當時的宋王朝開始將行政管理權擴展至臺灣地區,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明兩代在澎湖設置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1662年,鄭成功在臺灣設“承天府”。清朝政府在統壹中國後,逐步在臺灣擴增行政機構,加強對臺灣的治理。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派人測繪臺灣地圖,丈量土地。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又增設“巡視臺灣監察禦史”,改“分巡臺廈兵備道”為“分巡臺廈道”。1727年(清雍正五年),改“分巡臺廈道”為“分巡臺灣道”(後改為“分巡臺灣兵備道”),定“臺灣”為官方統壹名稱。1885年(清光緒十壹年),清政府正式劃臺灣為單壹行省。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臺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繼續對臺灣進行有效管轄。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按照國際法上政府繼承的原則,中華人民***和國作為中國的唯壹合法政府,理所當然地繼承和行使包括臺灣在內的全中國的主權。

海峽兩岸中國人為保衛臺灣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15世紀後期起,荷蘭、西班牙等西方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臺灣。兩岸同胞為保衛祖國的寶島、反對外國殖民者的入侵進行了各種方式的鬥爭。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軍進軍臺灣,並於次年驅逐了荷蘭殖民者。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日本侵略者強迫中國政府簽署了《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但是中國人民從來就不承認這壹不平等條約。當時在北京會試的18省千余舉人發起了著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割臺;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和臺灣同胞壹道展開了反抗日軍占領的鬥爭。在日本對臺殖民統治初期,臺灣同胞組織義軍,進行武裝遊擊戰前後達7年之久。及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50年期間,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群眾運動和各種鬥爭波瀾壯闊,席卷全島南北,60余萬臺灣同胞為此付出了寶貴生命。

1937年,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中國政府明確昭示中外廢止《馬關條約》,宣布將收復臺灣、澎湖。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並宣布: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壹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

1949年以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和祖國大陸處於暫時的分離狀態,但這並未改變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的事實。所有中國人都認為,世界上只有壹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這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聯合國承認的。

/view/20523.htm

  • 上一篇:飲食文化以吃為話題的作文800
  • 下一篇:黃連有哪些特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