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小學辦學特色有哪些 壹、確立辦學理念,培育“三大特色”
1、堅持辦學理念,打造德育特色
2、實行“三分”模式,構建教學特色
3、 以校為本,構建校本課程特色
二、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1、抓好每周的集體備課、研修課、隨堂聽課等形式的教研活動。
2、堅持抓好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3、堅持不懈地組織教師廣泛開展教育科研.
4、切實抓好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學習培訓。
5、組織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專著,
6、組織教師到兄弟學校考察學習,如每學期安排青年教師到安慶石化壹小學習。
7、鼓勵教師撰寫科研論文,總結科研成果。
三、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學校品牌。
問題三:什麽是小學辦學類型 就是教學和管理模式是小學這種形式的。包括公辦和私辦學校。
問題四:小學教育的功能特性是什麽 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業。培養對象:主要是具有中等師範學歷及壹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培養目標:達到高等師範專科小學教育專業學歷,提高素質水平。
小學教育系現有本科專業即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業,也是遼寧省試點實驗專業,是教師教育體系中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教育專業在辦學層次上定位於本科層次,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的學術素養;在培養方向上定位於學校教育方向,使學生具備專業化的小學教師素養;在服務面向上定位於服務於地方基礎教育,為本地區及周邊地區培養人才。學制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二、小學教育的基本特征
小學教育是壹項規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壹般教育的特點外,還有它自身獨具的基本特征。
(壹)全民性
小學教育的全民性,從廣義上說,是指小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人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掃除文盲,從整體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從狹義上講,是指小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適齡兒童。
小學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同趨勢,幾乎所有國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創造條件,確保每個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權利。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確定“爭取全民基礎教育”計劃,要求最大限度地掃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3月,在泰國召開了世界全民教育大會,會議主題是“使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機會”,會議通過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滿足基本學習需要》反復強調的就是,使人人享有受教育權利,向所有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的小學教育是全民教育,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使全國各民族的所有兒童都接受社會主義教育的需要。為了保證這壹全民性質,國家特別對女童的教育、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兒童的教育給予特別的關心,采取了特殊政策;對於殘疾兒童的教育也給予了特殊的關註,專門加以保障。
(二)義務性
小學教育面向全體適齡兒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論其種族、民族、性別、膚色、語言、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智能及身體狀況不允許的例外),只要達到壹定的年齡(6~7歲),都必須接受小學教育。因此,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具有義務教育的性質,對於每個公民來說,教育機會是均等的,是應當享有的權利。《中華人民***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確定推行義務教育的步驟。”“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壹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這裏的“義務”壹詞包括:(1)國家有設立學校以使人民享受教育的義務;(2)父母或監護人有使學齡的子女或被監護者就學的義務;(3)全社會有排除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入學受教育的種種不良影響和障礙的義務。因此,義務教育要求國家、家庭、社會必須給予保障。對受教育者來講,既是應享受的權利,又是應盡的義務。
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根據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它又是強制的和免費的:“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就學。”“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由於小學教育是依國家法律而實施的基礎教育,因而它具有強制性。
(三)全面性
小學教育是向兒童實施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小學教育既不是就業定向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它是面對全體兒......>>
問題五: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歸納、總結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小學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特制訂本教學模式意見。
壹、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構建和實施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紮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二、改革目標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誌、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誌、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壹,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壹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壹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采用什麽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 *** 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壹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壹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準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壹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
問題六:小學數學七說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導、學、講、練、評、研、提”七位壹體教學模式。
模式解讀
壹、導: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簡明扼要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學習這小節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目標。其他二維目標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不在此範圍內。
②根據教材內容,把知識問題化,進行學法指導,編制合理的預習導航。編寫易錯提示、方法指導。讓學生能進行有效的自學。
二、學:即學生的自學(或者叫預習)
學包含“獨學”與“對學”兩個環節。
①所謂“獨學”,是指學生根據“導學講練稿”的指導,自學教材,積累自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理解,然後解決“導學講練稿”的導學題,遇到障礙時,作上記號,提交小組內討論解決。
②所謂“對學”,是指導在獨學的基礎上,由學科小組長帶領組員合作探究,解決獨學時沒有解決的問題與困難。而在“對學”時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樣做上記號,提交全班交流展示時解決。
三、講。就是進行“展示交流”。
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各小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學成果,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提出問題並討論,通過各組對不同任務的展示交流,進行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的認識、體驗、思維的碰撞給予點拔、評價和總結,進壹步檢查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
四、練。就是進行反饋測評。
原則:學什麽練(考)什麽,教什麽練(考)什麽。目標:人人達標。
檢測這個環節主要有當堂檢測,課後小組內的檢測和過關檢測三種形式。教師正是利用這個環節完成對學生的學情調查。測評時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查缺補漏,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對於測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既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提供直接幫扶,也可以指派小組長、課代表、優秀學生等實現對希望生的幫扶。
五、評。就是對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進行評價。
“評”主要包含以幾個方面的評價。①課堂展示的評價;②學習過程的評價;③小組合作的評價;④學習效果的評價。
六、研。就是研究問題,進行教與學的反思。
這裏也包括兩個方面的研究。壹是學生的學習反思。如:為什麽同學講起我聽不懂?為什麽我講題時同學們聽不懂?二是教師的反思。如:教學的全過程中還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進壹步提高效率?還有課堂容量的問題,質量的問題?
七、提。就是拔尖的問題,解決如何培養優生,讓優生更優的問題。主要是充分利用“導學講練稿”中的“選做題”,對優生進行拔尖訓練。
操作流程
1.上課前,教師把“導學講練稿”發放給每個學生,然後讓組長帶領、督促組員“預習”。預習的過程先以自學為主(獨學),遇到障礙時,在小組組員之間開展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對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退居幕後,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協助者,起到的是點撥、啟發、引導作用,而不是知識的唯壹傳授者。教師參與學生知識的形成、歸納和總結,而不是把“標準答案”告訴學生。小組對學後,把“導、學、講、練稿”交給教師批閱。教師通過批閱,掌握學情,為課堂交流展示作好點拔、引導等工作的準備。
2.上課前老師臨時分配展示任務,各組提前把展示內容板書在黑板上。上課後教師給學生3-5分鐘時間,讓小組成員再次交流預習情況,探討如何完成本組的展示任務。
3.3-5分鐘過後,由各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展示。原則上同壹小組成員輪流進行展示(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展示時要求學生先講思路,再講方法,強調易錯點、關鍵點、知識點。提倡優等生把機會留給希望生,其他組的成員也可進行補充與點評(群學)。教師相機進行點拔、評價、激勵,進行適當的歸納小結。在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 “聽明白”,因為每組只展示了壹......>>
問題七:規範辦學行為學校應該做什麽? 宿遷教育實行“新政”,規範辦學行為,在基礎教育領域全力推進素質教育,沖擊應試教育堅冰。這是壹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長遠之舉,是教育的壹次大的革命。面對新形勢,學校應該抓什麽,已成為學校必須回答的問題。 規範辦學行為,為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每壹所學校必須向規範化學校邁進。 規範化學校建設是壹項系統工程,包括教育思想、辦學條件、學校管理、學生素質等方方面面。規範化是中小學教育領域內的壹個綜合概念,既是中小學全面提高辦學水平的壹個總目標,又是辦學思想方面的指導方針,也是對學校辦學條件、內部管理、教育教學諸多方面的要求,更是中小學教育根據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目標落實到具體領域全面提高的壹個過程。規範化學校不單單是“硬件”建設,更重要的是“軟件”提升。其最本質的目的就是達到學生素質優良化,這壹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於現代化教學體系的建立和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形成,這兩個方面是規範化學校建設的兩翼,缺壹不可。 教學體系現代化是規範辦學行為的核心,關系到培養人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能否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才能的人才。傳統教育教學管理體系下,培養出的學生大多循規蹈矩,亦步亦趨,是考試的“高手”,創新的弱者。而教學體系現代化建設要求以培養具有現代素質的人為目標,以現代人的素質結構和水平為依據,改革課程結構和教材體系,構建新的教學結構和模式,建立科學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每壹所學校必須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摒棄以“分數”評價學生和教師的舊的評價機制。 中小學教育應該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發展創造條件。為此,學校就必須從辦學思想、教學管理、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及課程資料,到教學技術的運用,都必須適合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要求。而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徹底改變過去單憑分數定優劣的評價方式,要以學生的稟賦和潛能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加強德育課程、活動課程、實驗教學、閱讀教學、勞技教育和藝術體育教育。努力構建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三大版塊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個層面的課程框架體系。創設“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氛圍。針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讓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規範辦學行為,離不開教師的不斷探索和辛勤努力,這是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主體力量。因此,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是規範辦學行為的又壹大重點。既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又要加強師德建設;既要狠抓教師繼續教育增強業務素質,又要加強駕禦課堂教學的能力。壹方面,要大力弘揚奉獻精神,認真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高雅的氣質影響人。另壹方面,要從發展的長遠角度紮紮實實地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從教書匠轉變成學者型教師,從壹支粉筆、壹本教科書、壹本教參、壹張嘴的“四壹型”教師,轉變成為熟練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應用現代教學設備的新型教師。總之,通過***同的努力,沖擊應試教育堅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泗洪縣歸仁姜馮小學 王繼春
問題八: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導、學、講、練、評、研、提”七位壹體教學模式。
模式解讀
壹、導: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簡明扼要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學習這小節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目標。其他二維目標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不在此範圍內。
②根據教材內容,把知識問題化,進行學法指導,編制合理的預習導航。編寫易錯提示、方法指導。讓學生能進行有效的自學。
二、學:即學生的自學(或者叫預習)
學包含“獨學”與“對學”兩個環節。
①所謂“獨學”,是指學生根據“導學講練稿”的指導,自學教材,積累自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理解,然後解決“導學講練稿”的導學題,遇到障礙時,作上記號,提交小組內討論解決。
②所謂“對學”,是指導在獨學的基礎上,由學科小組長帶領組員合作探究,解決獨學時沒有解決的問題與困難。而在“對學”時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樣做上記號,提交全班交流展示時解決。
三、講。就是進行“展示交流”。
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各小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學成果,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提出問題並討論,通過各組對不同任務的展示交流,進行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的認識、體驗、思維的碰撞給予點拔、評價和總結,進壹步檢查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
四、練。就是進行反饋測評。
原則:學什麽練(考)什麽,教什麽練(考)什麽。目標:人人達標。
檢測這個環節主要有當堂檢測,課後小組內的檢測和過關檢測三種形式。教師正是利用這個環節完成對學生的學情調查。測評時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查缺補漏,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對於測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既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提供直接幫扶,也可以指派小組長、課代表、優秀學生等實現對希望生的幫扶。
五、評。就是對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進行評價。
“評”主要包含以幾個方面的評價。①課堂展示的評價;②學習過程的評價;③小組合作的評價;④學習效果的評價。
六、研。就是研究問題,進行教與學的反思。
這裏也包括兩個方面的研究。壹是學生的學習反思。如:為什麽同學講起我聽不懂?為什麽我講題時同學們聽不懂?二是教師的反思。如:教學的全過程中還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進壹步提高效率?還有課堂容量的問題,質量的問題?
七、提。就是拔尖的問題,解決如何培養優生,讓優生更優的問題。主要是充分利用“導學講練稿”中的“選做題”,對優生進行拔尖訓練。
操作流程
1.上課前,教師把“導學講練稿”發放給每個學生,然後讓組長帶領、督促組員“預習”。預習的過程先以自學為主(獨學),遇到障礙時,在小組組員之間開展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對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退居幕後,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協助者,起到的是點撥、啟發、引導作用,而不是知識的唯壹傳授者。教師參與學生知識的形成、歸納和總結,而不是把“標準答案”告訴學生。小組對學後,把“導、學、講、練稿”交給教師批閱。教師通過批閱,掌握學情,為課堂交流展示作好點拔、引導等工作的準備。
2.上課前老師臨時分配展示任務,各組提前把展示內容板書在黑板上。上課後教師給學生3-5分鐘時間,讓小組成員再次交流預習情況,探討如何完成本組的展示任務。
3.3-5分鐘過後,由各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展示。原則上同壹小組成員輪流進行展示(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展示時要求學生先講思路,再講方法,強調易錯點、關鍵點、知識點。提倡優等生把機會留給希望生,其他組的成員也可進行補充與點評(群學)。教師相機進行點拔、評價、激勵,進行適當的歸納小結。在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 “聽明白”,因為每組只展示了壹......>>
問題九: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小學有哪些功能室?配備標準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使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級學校在辦學經費投入、硬件設施、師資調配、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大體上處於壹個比較均衡的狀態,與義務教育的公***性、普及性和基礎性相適應,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義務教育全力提供充足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