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國學班教學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
“國學”壹是稱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二是指古代國家設立的學校,如太學、國子監(據《現代漢語詞典》)。國學班,自然是為那些有誌於傳統文化研究的學生做準備的。
“國學教育”的內涵,也因此分為狹義和廣義之分。我們這裏要探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就是狹義層面上的含義,即對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的教育。通俗地來說,就是讓小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並通過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壹步提升小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以更好地豐富我們素質教育的內涵。
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如《弟子歸》,便於規範行為,養成良好習慣。《弟子歸》中的講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講的就是壹種為人的規範,壹種處世的準則。首先是“孝悌”,“百善孝當頭”,做人最重要的壹點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謙恭有禮等。再如《論語》、《孟子》中的思想,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壹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