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由來傳說不壹。壹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壹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範《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並吞另五詔,將會五詔首領集會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對丈夫執著的愛戀,找到丈夫的屍體並順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彜族撒尼人視火把節為紀念民眾與惡魔鬥爭勝利的節日;武定彜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壹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節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在涼山彜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在儀式歌《祭火神》、《祭鍋莊石》中都有火神阿依叠古的神績敘述。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彜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彜族地區,對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雲南瀘西縣彜族在正月初壹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婦選壹塊最肥的肉扔進燃燒的火塘祈禱火神護佑平安。永仁縣彜族在同樣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稱作開"火神會",涼山彜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聖之地,嚴禁觸踏和跨越。 到了節日,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或進行集會,唱歌跳舞,或賽馬、鬥牛、摔跤。近代,人們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